
(1).獲罪于天的囚犯。《漢書·王莽傳下》:“ 莽 召問羣臣擒賊方略,皆曰:‘此天囚行屍,命在漏刻。’”
(2).比喻受拘囿、束縛。 唐 盧仝 《常州孟谏議座上聞韓員外職方貶國子博士有感》詩之五:“功名生地獄,禮教死天囚。” 傅尃 《感秋八首用夜飲聯句韻寄亞子梨裡》詩之五:“自有情懷誰遣得,悔将身世作天囚。”
(3). 春秋 時王室衰微, 公羊 家以 周 王為天囚,後用以貶稱帝王。 漢 何休 《春秋公羊傳序》“以無為有” 唐 徐彥 疏:“解雲:《公羊經傳》本無以 周 王為天囚之義,而 公羊 説及 莊 顔 之徒以 周 王為天囚,故曰以無為有也。” 唐 元結 《闵荒詩》:“天囚正兇忍,為我萬姓讎。”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為漢族之元首,是何異取罪人於囹圄而奉之為大君也!”
“天囚”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獲罪于天的囚犯”,即因違背天意或天道而受到懲罰的人。這一含義源自古代文獻,如《漢書·王莽傳》中曾用“天囚行屍”形容罪人。
比喻受拘囿、束縛
用于形容人或事物被環境、制度等限制而無法自由發展。例如唐代盧仝詩句“禮教死天囚”,即以“天囚”暗喻禮教對人的束縛。
貶稱帝王
春秋時期公羊學派将衰微的周王稱為“天囚”,後世引申為對無道帝王的貶稱。如章炳麟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批判清朝帝王為“失地之天囚”。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出處或例句,可參考《漢書》《春秋公羊傳》及唐代詩文等古籍。
天囚(tiān qiú)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是一個漢字疊字詞。
天字的部首是"大",筆畫數為4;囚字的部首是"囗",筆畫數為5。
天囚一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根據《說文解字》的注解,認為"天囚"是"用所承舉之物當天而停之,所謂囚也",即指因疾病等原因而不能出門活動,如同被天囚禁一樣。另一種說法是指《詩經·小雅·綦毋曰》中的一句:“大雷霆,天囚,我無窮。”意思是說雷聲震天,使天地為之失聰,形容雷聲威力極大。
天囚的繁體字為"天囚"。
古代漢字寫法中,天字的寫法有多種,例如田字頭上加一橫,或者是一豎從天字下延伸;而囚字的古代寫法中,有一種是将囗字加上水旁表示水泡的意思。
1. 他因病被天囚禁,不得不在家休養。
2. 大雷霆轟鳴,天囚我無窮。
天囚病、囚禁、囚徒、天地囚籠
禁锢、困住、束縛、讓人無所逃避等。
自由、解脫、解放、放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