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芥蒂 ”。亦作“蒂芥”。比喻因細故而耿耿于懷。《漢書·賈誼傳》:“細故蔕芥,何足以疑。”《北齊書·文宣帝紀》:“情有蒂芥,必在誅戮,諸 元 宗室鹹加屠勦。” 宋 蘇轍 《七代論》:“當此之時,天下可以指麾而遂定矣,而何 江 南之足以蒂芥夫吾心哉!” 老舍 《四世同堂》五六:“他絕不是幸災樂禍,絕不是對 富善先生 個人有什麼蒂芥。他純粹是為了戰争與國家的前途。”
蔕芥(dì ji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細小的梗塞物,常引申為郁積于心的嫌隙或不快。以下是詳細解析:
本義
指植物果實與枝莖連接處的蒂(如花蒂、果蒂)和芥菜的種子。二者均極細小,但足以造成輕微梗阻感,故用以比喻細微卻令人不適的障礙物。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例證:
《漢書·賈誼傳》載“細故蔕芥,何足以疑”,以蔕芥喻無關緊要的微小嫌隙。
引申義
指積存于心的嫌怨或隔閡,強調因瑣事而産生的情感郁結。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
例證:
蘇轼《與朱康叔書》雲:“縱有蔕芥,亦複冰釋”,形容嫌隙如冰消融。
構詞與關聯詞
“蔕芥”為同義複合詞:“蔕”通“蒂”,指花果與枝莖的連接部;“芥”指微小菜籽。二者均具“細小梗塞物”的意象。其異體形式“蒂芥”更常見,與“芥蒂”互為倒序詞,意義相通。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文化意蘊
該詞承載古人“以物喻情”的思維,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以“蔕芥”喻胸中塊壘,體現漢語“借物抒懷”的修辭傳統。
來源:《中國典故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用法辨析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昭明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
“吞若雲夢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蔕芥。”
注:以蔕芥反襯胸懷浩渺,凸顯誇張修辭。
《蘇轼文集·卷五十三》
“往日嫌隙,坦然如蔕芥之去胸中。”
注:直指前嫌如梗塞物消散,喻心境豁達。
“蔕芥”以植物微物為喻體,凝練表達“細微心結”這一抽象情感,兼具形象性與哲理性,是漢語“微言大義”的典型體現。
“蔕芥”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ì jiè,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同“芥蒂”
指因細微小事而耿耿于懷,比喻心中存有嫌隙或不快。例如《漢書·賈誼傳》中提到“細故蔕芥,何足以疑”,即用此意。
引申為“障礙”或“隔閡”
如《北齊書·文宣帝紀》中“情有蒂芥,必在誅戮”,形容情感上的嫌隙可能導緻嚴重後果。
需與“慸芥”(dì jiè,意為“荊棘”,見《說文解字》)和“蚬芥”(調味品)等形近詞區分。
總結來看,“蔕芥”強調因細微之事産生的心理隔閡,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
半蟾補苴罅漏不殊嘲叱沉密寡言恥忿出份子大拿撣瓶地裂窦徑浮浪人幹脆利落隔岸隔距光棍一條光遠管蠡會盟剪斷洊密寂寂旌崇金花箋九丑僦渡寄治沮滞客鳥客棧孔聃匡阜寬皮話冷面孔涼牀黎朦子隆指臝露慢工出細貨毛炮蔑染撲楞楞搶險隊愆缧峭刻輕言細語萋芊曲喻上真室闾守己受審雙拽頭順風耳泰語田原貼譜體元居正玩世不恭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