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芥蒂 ”。亦作“蒂芥”。比喻因細故而耿耿于懷。《漢書·賈誼傳》:“細故蔕芥,何足以疑。”《北齊書·文宣帝紀》:“情有蒂芥,必在誅戮,諸 元 宗室鹹加屠勦。” 宋 蘇轍 《七代論》:“當此之時,天下可以指麾而遂定矣,而何 江 南之足以蒂芥夫吾心哉!” 老舍 《四世同堂》五六:“他絕不是幸災樂禍,絕不是對 富善先生 個人有什麼蒂芥。他純粹是為了戰争與國家的前途。”
“蔕芥”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ì jiè,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同“芥蒂”
指因細微小事而耿耿于懷,比喻心中存有嫌隙或不快。例如《漢書·賈誼傳》中提到“細故蔕芥,何足以疑”,即用此意。
引申為“障礙”或“隔閡”
如《北齊書·文宣帝紀》中“情有蒂芥,必在誅戮”,形容情感上的嫌隙可能導緻嚴重後果。
需與“慸芥”(dì jiè,意為“荊棘”,見《說文解字》)和“蚬芥”(調味品)等形近詞區分。
總結來看,“蔕芥”強調因細微之事産生的心理隔閡,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
蔕芥(dì jiè)是一個漢語詞彙,泛指生長在原野或田間的一種野生芥菜。它也可以特指馬齒苋科植物,通常是耐寒、繁殖迅速的雜草。
蔕芥的拆分部首是"艹"和“木”,具體的拆分筆畫不同于每個字體的書寫風格,所以無法确定具體的筆畫數目。
蔕芥這個詞在《說文解字》中首次出現,并且是古代的漢字。這個詞彙的字面意思是“野芥菜”,強調了芥菜生長在自然環境中。
蔕芥的繁體字為 "蔕薺"。
蔕芥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具體的寫法可能需要進一步研究。
1. 田野裡的蔕芥長得十分茂盛。
2. 我們用新鮮的蔕芥做了一道美味的沙拉。
1. 組詞:蔕芥葉、蔕芥籽、野芥菜、田芥菜。
2. 近義詞:芥菜、野菜、馬齒苋。
3. 反義詞:栽培芥菜、菜地蔬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