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勤儉。《新唐書·吳湊傳》:“ 湊 為人彊力劬儉,瞿瞿未嘗擾民,上下愛向。”
“劬儉”是一個漢語成語,由“劬”和“儉”兩字組成,具體解釋如下:
“劬儉”意為勤勞節儉,強調通過辛勤勞動和節約資源來維持生活或事業,體現積極的生活态度。
該詞最早見于《新唐書·吳湊傳》,描述唐代官員吳湊“彊力劬儉,瞿瞿未嘗擾民”,贊揚其勤勉節儉且不擾民的品質。現代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如教育他人勤儉持家,或評價他人品德。
在寫作或表達中,若需強調“勤勞”與“節儉”并重,可選用“劬儉”替代常見詞彙,以增強文雅性。例如:“他一生劬儉,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劬儉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勤勉節儉。它包含了「劬」和「儉」兩個字。劬指勤奮努力的樣子,儉指節儉節約的行為。
劬的部首是力,拆分筆畫為7個。
儉的部首是亻,拆分筆畫為8個。
劬儉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孔子曾用這個詞語來描述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行為準則,強調勤奮工作和節約生活。
劬儉的繁體字形為「劬儉」。
在古代文獻中,劬儉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保持了現代的形狀和結構,不過筆臺略有不同。
1. 學習劬儉的精神,做一個節約的人。
2. 她一直劬儉奮發地工作,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3. 在艱苦的條件下,他始終保持着劬儉的生活方式。
劬勉、儉樸、劬勞、勤儉
節儉、勤奮
奢侈、浪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