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彝夏鼎的意思、商彝夏鼎的详细解释
商彝夏鼎的解释
夏 商 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清 沉起凤 《谐铎·吕仙宝筏》:“君文气息逼似《两京》,次者亦 韩 潮 苏 海,若以此猎取功名,譬犹执 商 彝 夏 鼎鬻诸五都之肆,非弗宝贵,而无如识者希也。”
词语分解
- 商的解释 商 ā 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计划、讨论:商量。商讨。商议。商定。商榷。商酌(商量斟酌)。相商。磋商。洽商。协商。 买卖,生意:商业。商店。商界。商品。商标。 古指行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做买卖的人,亦
- 夏鼎的解释 即 禹 鼎。相传 夏禹 铸九鼎以象九州。其上镂山精水怪之形,使人以知神奸。参阅《左传·宣公三年》。 晋 左思 《吴都赋》:“名载於《山经》,形鏤於 夏 鼎。” 宋 欧阳修 《读<山海经图>诗》:“
专业解析
"商彝夏鼎"是汉语中用于形容稀世珍宝的经典成语,其核心意义指代商周时期具有历史价值的青铜礼器。以下从语义、文化象征、文献溯源三方面进行解析:
一、词源结构
该成语由"商彝""夏鼎"两个偏正词组并列构成:
- "商"指商代(前1600-前1046),"彝"为古代祭祀用酒器,《汉语大词典》释作"宗庙常用礼器之总名";
- "夏"指夏代(前2070-前1600),"鼎"为三足两耳烹食器,后演变为政权象征,《尚书·周书》载"禹铸九鼎"奠定礼制根基。
二、文化象征体系
- 礼器功能:商周青铜器承载"器以藏礼"的哲学观,《礼记·礼器》记载"宗庙之器,不粥于市",印证其神圣性
- 政权符号:鼎彝作为"明贵贱,辨等列"的礼制核心,《左传·宣公三年》载楚庄王问鼎即体现其政治象征
- 工艺巅峰:现存司母戊鼎(商代)重达832.84公斤,含铜84.77%,锡11.64%,铅2.79%,体现青铜配方公式:
$$
m{青铜}=0.8477m{Cu}+0.1164m{Sn}+0.0279m{Pb}
$$
三、现代语义演变
该成语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标注为"书面语",当代多用于比喻:
- 珍贵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商周青铜馆藏)
- 学术研究瑰宝(《殷周金文集成》著录铭文4975件)
- 艺术审美典范(青铜器饕餮纹构成法则)
文献参考: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第10卷
- 《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2001)第三章
- 《两周礼器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礼制考释篇
网络扩展解释
“商彝夏鼎”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1.发音与结构
- 发音:shāng yí xià dǐng。
- 构成解析:
- “商”指商朝,“夏”指夏朝,均为中国早期朝代。
- “彝”是商代祭祀用的青铜礼器;“鼎”是夏商周时期的重要礼器,象征权力与秩序。
2.基本含义
- 本义:泛指夏商时期的青铜礼器,代指极其珍贵的古董。
- 比喻义:象征统一、和平的社会秩序,或文化传承的典范。
3.历史背景与引申
- 商周时期,青铜器(如鼎、彝)不仅是实用器具,更是礼制与权力的象征。成语通过列举不同朝代的代表性器物,强调其跨越时代的珍贵性。
- 清代文献(如沈起凤《谐铎》)用此成语比喻文风古朴庄重,如同古董般价值非凡,但可能因过于高雅而难被世俗认可。
4.用法与出处
- 用法:多作宾语或定语,用于描述文物或比喻事物珍贵、正统。
- 经典出处:
“君文气息逼似《两京》,次者亦韩潮苏海,若以此猎取功名,譬犹执商彝夏鼎鬻诸五都之肆,非弗宝贵,而无如识者希也。”
——清·沈起凤《谐铎·吕仙宝筏》。
5.相关成语与注意事项
- 近义词:夏鼎商彝(二者可互换使用)。
- 注意:避免与部分非权威来源混淆(如误释为“言行得体”),该成语核心含义始终围绕“珍贵古董”或“正统秩序”。
“商彝夏鼎”以器物指代朝代文明,既承载历史厚重感,也隐含对文化正统性的推崇。其双重含义(文物珍品/社会秩序)需结合语境理解。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处,可参考清代文学作品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奥壤霸揽榜花保镖本地材俊程工称美怆心赐命聪记导产诋詈度道多材多艺法司干萎公式公羊关戒辜攉孤立邯郸曲徼驳桀骜不逊晶蟾禁卒酒精灯居哀劳承连蒂溜达巃嵸乱君胪句露奏冒冒棉力辇跸槃珊披校破赀青城之祸穷凶岐搜缺袵人生如朝露三礼闪神儿少弟神灯谥法释梵豕腹舒心太半餹餭剸理驒奚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