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受感而動,和合融洽。《禮記·樂記》:“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将為昭焉。天地訢合,陰陽相得。” 鄭玄 注:“訢讀為熹。熹猶蒸也。” 孔穎達 疏:“熹謂蒸動。言樂感動天地之氣,是使二氣蒸動,則天氣下降,地氣上騰。”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夫雨為天地之訢合。”
(2).引申為情意投合。 唐 陸贽 《奉天論奏當今所切務狀》:“則君臣同志,何有不從,遠邇歸心,孰與為亂!化疑梗為訢合,易怨謗為謳歌,浹辰之間,可使丕變。” 唐 白居易 《唐江州興果寺律大德湊公塔碣銘》序:“初,餘與師相遇,如他生舊識,一見訢合,不知其然。” 朱自清 《民衆文學的讨論》:“若非所寫的情思與民衆訢合無間,又何能至此?”
訢合(xīn hé)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與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
訢
通“欣”,《說文解字》釋為“喜也”,本義為喜悅、歡欣。清代段玉裁注:“訢與欣音義皆同。”
*例:《禮記·樂記》“天地訢合”中,“訢”即表和諧欣悅之意。
合
《康熙字典》引《說文》“合口也”,本義為閉合,引申為融洽、協同。
*例:《莊子·達生》“合則成體”,強調事物相融為一的狀态。
“訢合”為同義複用結構,強調和諧融洽、欣悅相契的深層狀态,多見于先秦文獻:
該詞屬文言遺存,現代漢語已罕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哲學論述。其核心意涵可概括為:因内在和諧而産生的欣悅共鳴,兼具情感與哲理雙重維度。
參考來源:
“訢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兩個層面解析:
本義:指受外界感召而自然和諧的狀态,常用于描述天地、陰陽等自然力量的交融統一。例如《禮記·樂記》中提到“天地訢合,陰陽相得”,這裡的“訢合”即指天地之氣蒸動交融。
引申義:指人與人之間情意相投、融洽契合的狀态。如唐代陸贽的奏章中“化疑梗為訢合”,即通過消除隔閡達到君臣同心。
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境,既可描述自然規律的和諧(如天地、陰陽),也可形容人際關系的融洽(如君臣、知己)。需注意“訢”是“欣”的異體字,現代漢語中多寫作“欣合”。
挨挨拶拶哀莫大于心死百戶陳凱歌仇吾吹吹拍拍湊亟翠岚催錢電轉兒定物額題飛宇風詠冠時號嘶好意思鴻水惶恐灘魂台火神間架剿絶竭盡心力金剛石婚警種局蹴楷書恺悌君子扣馬兩粵鸾聲末偻跑腿子貧姑期牛乞取區區仆仆日班容民塞翁森薄扇筤船笙鐘識達屍利水倉踏竹馬天頭地角聽錯楟食瓦脊韈袴望杏微風骫奊仙羽小鈔斜射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