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受感而動,和合融洽。《禮記·樂記》:“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将為昭焉。天地訢合,陰陽相得。” 鄭玄 注:“訢讀為熹。熹猶蒸也。” 孔穎達 疏:“熹謂蒸動。言樂感動天地之氣,是使二氣蒸動,則天氣下降,地氣上騰。”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夫雨為天地之訢合。”
(2).引申為情意投合。 唐 陸贽 《奉天論奏當今所切務狀》:“則君臣同志,何有不從,遠邇歸心,孰與為亂!化疑梗為訢合,易怨謗為謳歌,浹辰之間,可使丕變。” 唐 白居易 《唐江州興果寺律大德湊公塔碣銘》序:“初,餘與師相遇,如他生舊識,一見訢合,不知其然。” 朱自清 《民衆文學的讨論》:“若非所寫的情思與民衆訢合無間,又何能至此?”
“訢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兩個層面解析:
本義:指受外界感召而自然和諧的狀态,常用于描述天地、陰陽等自然力量的交融統一。例如《禮記·樂記》中提到“天地訢合,陰陽相得”,這裡的“訢合”即指天地之氣蒸動交融。
引申義:指人與人之間情意相投、融洽契合的狀态。如唐代陸贽的奏章中“化疑梗為訢合”,即通過消除隔閡達到君臣同心。
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境,既可描述自然規律的和諧(如天地、陰陽),也可形容人際關系的融洽(如君臣、知己)。需注意“訢”是“欣”的異體字,現代漢語中多寫作“欣合”。
《訢合》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相聚、會合,也有表示思慕相念之意。通過拆分可以得到部首“言”和“合”,共有10個筆畫。它的繁體字形為「訢」。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早在《詩經·小雅·采薇》篇中就有使用到。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些地方會将「訢」寫作「欣」,但後來統一使用「訢」。這個字在不同的書寫體系中有一些差别,比如繁體字會将其寫作「訢」。
一些典型的例句使用「訢合」一詞,比如:
他們許久沒有見面了,終于在這座城市的夜晚訢合了。
在人海中,我發現了她,我們的目光仿佛要訢合一般。
一些與「訢合」相關的組詞包括:
一些與「訢合」近義的詞語包括:相聚、團聚、重逢等。
與「訢合」相反的詞語有分離、分散、離别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