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駭窘迫。 宋 周密 《癸辛雜識續集下·龍負舟》:“忽舟若湊淺不能進……令僕下水負,乃知舟正閣龍脊上而篙亦正刺龍鱗間,驚窘無策,遂捨舟,急令僕善水者負之登岸。”
“驚窘”是一個漢語詞彙,結合了“驚”與“窘”的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驚窘指因突發狀況或意外事件,同時表現出驚慌與窘迫的複雜心理狀态。例如:面對突發危險時既感到害怕(驚),又因無法應對而尴尬(窘)。
驚(jīng)
窘(jiǒng)
宋代周密《癸辛雜識續集》記載了一則故事:船夫發現船擱淺在龍脊上,篙刺中龍鱗,衆人“驚窘無策”,既驚恐又束手無策,最終棄船逃生。此例生動體現了“驚”與“窘”的交織狀态。
多用于描述突發困境中既慌亂又尴尬的情形,如:
驚窘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因為突如其來的情況或尴尬的局面而感到驚訝和困窘。當人們遇到尴尬或出乎意料的情況時,常常會覺得自己無法應對或感到局促不安,這種情緒就可以用驚窘來形容。
驚窘由兩個部首組成:心(木)和穴(宀)。心作為部首表示與情感相關,穴表示與房屋、地下有關。驚窘的拆分部首和對應的筆畫分别是:心(4畫)和穴(5畫)。
驚窘是古漢語詞彙,最早可以追溯到《左傳》。在繁體中,驚窘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在古代寫法中,心部的寫法為,而穴部的寫法為。
1. 在演講時,他突然忘了自己要說的内容,感到十分驚窘。
2. 女孩的裙子被風吹起,她感到非常驚窘,趕緊捂住了裙子。
驚恐、驚奇、窘迫、窘境等。
尴尬、為難、局促不安等。
從容、鎮定、淡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