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pulation] 原指成年男子,後泛指人口[數字];全體居民
(1).古稱能服役的成年男子。《梁書·劉坦傳》:“下車簡選堪事吏,分詣十郡,悉發人丁,運租米三十萬斛,緻之義師。”《新唐書·食貨志二》:“租庸調之法,以人丁為本。”
(2).指家丁、男仆。《紅樓夢》第五九回:“ 賴大 添派人丁上夜。”
(3).人口,家口。《紅樓夢》第二回:“隻可惜這 林 家支庶不盛,人丁有限。”《清史稿·食貨志一》:“凡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債雖是欠得多,人丁倒是興旺的。”
“人丁”是一個多義漢語詞彙,其含義隨曆史演變和語境變化而有所不同,具體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最初專指能承擔賦稅、勞役的成年男性。例如《新唐書》記載“租庸調之法,以人丁為本”,清代《清史稿》也提到“新增人丁永不加賦”政策。這一含義體現了古代以男性勞動力為核心的社會經濟結構。
後擴展為對家庭、地區人口的統稱,如“人丁興旺”形容家族繁盛。清代《紅樓夢》中“林家支庶不盛,人丁有限”即用此意。
在部分語境中,指代男性仆役。如《紅樓夢》提到“賴大添派人丁上夜”,此處“人丁”即家仆。
當代多用于描述家庭或地區人口數量,尤其強調男性成員(如“人丁稀少”與“人煙稠密”對比)。這一用法仍保留傳統宗族觀念中對男性後代的重視。
“人丁”曾是古代賦稅制度的重要依據,如唐代租庸調制、清代“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均以人丁數量為基準。
“人丁”一詞從最初的“成年男性勞動力”逐漸泛化為人口代稱,并衍生出家仆等含義,反映了古代社會結構、經濟制度及文化觀念的演變。
人丁是一個由兩個漢字構成的詞語,其中“人”字表示人類,而“丁”字則表示人數或家庭成員。因此,“人丁”一詞常用來指代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數量或家庭成員的多少。
“人”字的部首是亻(人偏旁),它為許多與人相關的字提供語義上的線索。它的筆畫數為2。
“丁”字的部首是一撇(豎筆畫),它也表示數字一。它的筆畫數為2。
“人”字源自于古代甲骨文,古人形象化地描繪了人類的形象。在繁體字中,“人”字的形狀更加曲線優美。
“丁”字最早出現在金文和篆書中,原意為用于計數的簡單符號。而在繁體字中,“丁”字的形狀變得更加方正。
在古代,人丁的寫法略有不同。人字的甲骨文形狀描繪了人類的輪廓,而且字形右邊多出一點,類似于一個人左手舉着一件物品。丁字則更加簡潔,隻是一個撇。
1.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城市的人丁越來越多。
2. 這個村莊人丁稀少,隻有幾戶人家。
3. 他是家族中的大丁,負責統計家庭成員的人數。
人口、人類、丁數、戶丁
人群、人流、衆人
人口稀少、人丁減少、人口銳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