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商榷 ”。商讨;斟酌。《文選·左思<吳都賦>》:“剖判庶士,商搉萬俗。” 劉逵 注:“《廣雅》曰:商,度也;搉,粗略也。言商度其粗略。” 唐 韓愈 孟郊 《納涼聯句》:“儒庠恣遊息,聖籍飽商搉。” 清 黃遵憲 《寄和周朗山》:“各平湖海氣,商榷共登樓。” 阿英 《敵後日記摘抄·四二年七月》:“遂與彼輩曾至 蘇家橋 者商榷,成一新路單。”
“商搉”是漢語詞彙,通常作為“商榷”的異體字使用,含義為商讨、讨論或斟酌。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
核心含義
指通過讨論、衡量來達成共識或調整意見,常見于學術、文化或政策等正式場合的交流。例如:“商搉萬俗”指對不同風俗的探讨()。
字形與異體
“商搉”可寫作“商榷”,其中“搉”本有敲擊、研讨之意,如《說文解字》注:“搉,敲擊也。”但在該詞中偏重“研讨”的引申義()。
古代文獻
近現代用法
清代黃遵憲詩句“商榷共登樓”,以及阿英的日記中“商榷新路單”,均延續了商讨、規劃的語義()。
“商搉”屬于較正式的書面用語,多用于學術或曆史文本,現代更常用“商榷”。其核心是通過交流與衡量達成共識,兼具“商讨”的互動性和“斟酌”的細緻性。
商搉(shāng cu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商和搉組成。商的拆分部首是口,搉的拆分部首是手。商的筆畫數為5,搉的筆畫數為11。
商搉源自《說文解字》,是由商與搉組合而成的詞語。商又可解釋為「店鋪」或「商業」,搉可解釋為「拿着」或「舉起」,因此商搉的意思可理解為「拿着商品出售」或「經商」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商搉的寫法為「商挍」。
在古時候,商搉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體。例如,商的古代寫法為「仿»欣一刂」,而搉的古代寫法為「敩颳攴攵京」。
1. 他的父親經營着一家小商搉店。
2. 她在市場上穿着華麗的服裝,展示着她的商搉技巧。
在商搉中,商和搉也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字使用。
商的其他組詞如商業、商店、商标等。
搉的其他組詞如搉拿、搉起、舉搉等。
商搉的近義詞可以是經商、買賣、貿易等。
商搉的反義詞可以是消費、消耗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