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揪辮子的意思、揪辮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揪辮子的解釋

[seize sb.'s queue] 抓辮子。比喻抓住對方的短處、缺點,作為把柄

詳細解釋

抓辮子。比喻抓住缺點,作為把柄。《杭州日報》1988.7.28:“ 胡廠長 做事光明正大,不怕人揪辮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揪辮子”是一個漢語慣用語,具有形象生動的表達效果,其含義可以從本義和比喻義兩個層面來理解:

  1. 本義: 指用手抓住或拉扯他人的發辮。這層含義直接來源于字面意思,描述一個具體的物理動作。在中國曆史上,特别是清代,男性也留長辮,日常生活中發生争執時,揪住對方的辮子是一種常見的肢體沖突行為。例如:“兩個孩子打架,互相揪辮子。”

  2. 比喻義(更常用): 這是“揪辮子”最主要的用法,具有鮮明的貶義色彩。它比喻故意抓住、挑剔或攻擊對方的缺點、錯誤、把柄或曆史上的問題不放,以此作為批評、攻擊、壓制或整治對方的依據或手段。

    • 核心含義: 抓住小辮子不放。強調抓住一點(通常是過去的、非原則性的或已改正的問題),進行上綱上線、糾纏不休的批評或攻擊。
    • 行為動機: 往往帶有惡意、報複性或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如打擊對方威信、阻礙對方發展、在争論中占據上風)。
    • 行為特點: 糾纏不休、小題大做、不依不饒、不注重解決問題本身而專注于攻擊人。
    • 常見語境: 用于描述人際關系、政治鬥争、工作矛盾、學術争論等場景中不健康的批評方式。例如:“工作中要就事論事,不要總揪着别人的小辮子不放。” “他因為過去的一點小錯誤被對手揪住辮子,影響了晉升。”

權威性解釋來源參考:

“揪辮子”一詞的核心在于其比喻用法,它形象地描繪了一種不健康的批評或鬥争方式——不是着眼于解決問題或向前看,而是執着于挖掘、放大并利用對方的過失或弱點進行持續的攻擊和壓制。理解這個詞語有助于把握漢語表達的豐富内涵和特定文化語境下的行為批判。

網絡擴展解釋

“揪辮子”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抓住他人的缺點或錯誤作為把柄,常用于形容故意挑剔、糾纏不放的行為。該詞帶有貶義色彩,強調利用對方的弱點進行攻擊或壓制。

二、詳細解釋

  1. 來源與引申
    成語源于民間傳說,原指有人故意揪住他人辮子引發争執,後引申為對小事過度追究或制造糾紛。現代多用于形容人際關系中抓住對方過失不放的行為。
  2. 行為特點
    表現為刻意關注細節問題,甚至通過放大缺點達到壓制對方的目的,如職場中借工作失誤施壓。

三、用法示例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使用注意

該成語含明顯貶義,多用于批評刻意找茬的行為,日常交流中需注意語氣和場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中的例句或的曆史背景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半大不小邊蔽草木皆兵春分疵拙帶下單調雕滅谛玩東讨西征犢車敦坐犯牙兒費唇舌負急孚乳閣館更居好臉後烈慌裡慌張轘磔回奪回圖絞刑架激觸驚救忌歲刊布克盡恐惑匡時庫汗來俊林逋洛橋弭檝米象撇漾權智軟劑瑞象散綏上農夫申勅沈幾莘莘将将時屯熟末損膳脫巾瓦缶外妹往回未消下馬威纖小楔齒葉謀邪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