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職名。據《史記》, 秦 末起義軍中已有此職。《項羽本紀》載: 項梁 “部署 吳中 豪傑為校尉、候、司馬。”又《張耳陳馀列傳》載: 陳勝 “以 張耳 、 陳餘 為左右校尉。” 漢 代始建為常職,其地位略次于将軍,并各隨其職務冠以各種名號。掌管少數民族地區事務的長官,亦有稱校尉者。 隋 唐 以後迄 清 為武散官之號,地位逐漸降低。 明 清 之際也稱衛士為校尉,其地位尤低。參閱《通典·職官十六》、《續通典·職官十六》。
校尉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武官官職,其含義與地位隨朝代變遷而演變,具體解析如下:
基本定義 校尉由“校”(軍事編制單位)和“尉”(軍官)組成,字面意為“部隊指揮官”。最初為中級軍官,負責軍隊訓練、士兵管理及作戰指揮,是軍隊中堅力量。
曆史演變
特殊職能 除軍事職能外,南北朝曾設“協律校尉”管理音樂事務,體現職能的擴展。漢代還以校尉頭銜授予少數民族地區長官,如護烏桓校尉。
與将軍區别 校尉通常有直屬部隊,而将軍多為臨時委派的統帥,不一定直接統兵,這一特點在漢代尤為明顯。
校尉從秦代軍事職位發展為漢代重要武官,再逐漸降級為低級官職,其職能從核心軍事管理擴展到部分特殊領域,反映了古代官制變遷的典型特征。
校尉,是指古代中國的将軍軍銜之一。校尉是秦始皇建立的兵制中的官職,隸屬于将軍之下,負責指揮軍隊中的一部分,管理軍事事務。
校尉的部首是木(木字旁),它的總筆畫數是7。
校尉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中國的《左傳》一書中,後來成為中國古代軍事制度中的一個重要職位。校尉的名稱來源于"校短尉長",意思是負責檢閱、監察軍隊的官員。
校尉的繁體字是「校尉」。
在古代,校尉的漢字寫法可能因時代、地區和文獻而有所差異,常見的古代寫法有「校倭」「校衛」「校閱」等。
1. 校尉領導着士兵們嚴格訓練。
2. 這位校尉在戰場上表現英勇,赢得了軍隊的崇敬。
後校尉、前校尉、校尉府、校尉衙門
校官、校衛
下士、兵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