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原。 南朝 宋 鮑照 《登大雷岸與妹書》:“東則砥原遠隰,亡端靡際。”
“砥原”一詞的解釋存在兩種不同角度的釋義,需結合文獻來源進行辨析:
一、地理概念釋義(主流解釋) 根據、、、等文獻記載,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中的“東則砥原遠隰,亡端靡際”。此處:
二、比喻性釋義(存疑解釋) 網頁提出其作為成語的用法,解釋為“基礎堅固如磨刀石,能磨砺人的品質”。但此釋義未見于其他權威古籍或詞典,可能為現代誤讀或混淆其他成語(如“中流砥柱”)所緻。
建議參考優先級:
古籍引用示例:
鮑照原文:“東則砥原遠隰,亡端靡際” —— 通過“砥”的平坦特性,描繪東方無邊際的平原地貌。
砥原(dǐ yuán)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做名詞,表示未經任何破壞或改變的原貌、本來面目。它的意思可以解釋為“原始、自然、未經改變的樣子”。另外,砥原也可以指代原始森林或未受污染的自然環境。
根據《康熙字典》,砥原的部首是石(矶)字旁,它由石字旁和元字旁組成。石(矶)字旁表示與石頭有關,而元字旁則用于表示某個事物的根源或初始狀态。砥原總計有11個筆畫。
砥原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的古文中。它的意義始終保持着與原始、自然、未經改變有關的含義。隨着時間的推移,它的使用範圍逐漸擴大,成為描述未經破壞的事物、原始狀态、純粹的象征。
砥原的繁體字是磻砥(pán dǐ),由砥字和磻字組成,這兩個字都有與石頭有關的意義。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砥原的字形略有變化。砥字旁在古代表示磨石或磨刀的工具,與“磻”這個字相似,它的字形是兩個“石”字旁上下相連,上面有一個“幾”字旁。
1. 他的聲音有着砥原的力量和純真的靈魂。
2. 這幅畫真實地展現了大自然砥原的美景。
3. 這家餐廳主張綠色環保,提供砥原的食材和原生态的美食。
砥原可以用于組成以下詞語:
1. 砥原山:指的是未經開發、保存完好的原始山林。
2. 砥原湖:指的是未經污染的湖泊或自然湖泊。
3. 砥原風光:指的是原始、未經改變的自然風光。
近義詞:原始、未被破壞、自然、初次。
反義詞:改變、人工、破壞、殘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