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哭。《史記·循吏列傳》:“﹝ 子産 ﹞治 鄭 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一:“及 王氏 卒……時柩在殯而西鄰失火,風勢甚猛, 殷 夫婦叩殯號哭,火遂滅。” 宋 司馬光 《論橫山疏》:“及經沙磧,飢渴死者什七八,白骨蔽野,號哭滿道,長老至今言之,猶歔欷酸鼻。” 高雲覽 《小城春秋》第六章:“ 大雷 和 金鳄 兩個也在號哭的人堆裡鑽來鑽去。”
“號哭”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áo kū,指連喊帶叫地大聲哭泣,通常帶有強烈的情感宣洩。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近義詞辨析,可參考《史記》《三國演義》等文獻。
「號哭」是一個漢語詞彙,既可以表示號啕大哭,也可以用來形容聲音悲哀凄厲。它由兩個字組成,「號」字來源于「口」部首,「哭」字來源于「口」和「屮」部首。
「號」字的筆畫數為5畫,「哭」字的筆畫數為9畫。在繁體字中,「號」字的形狀與簡體字相同,「哭」字的形狀稍有變化。
「號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會,人們經常會因為遭遇悲傷、痛苦或喪失親人而發出凄厲的哭聲,這種聲音就被形容為「號哭」。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號」字的形狀稍有差異,其上方兩點像是氣泡,象征着發聲的嘴巴;「哭」字也有一些變化,如「顧」、「哭」、「沽」等。這些變體字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常見。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她傷心欲絕,隻能大聲號哭。
2. 在葬禮上,親友們悲痛欲絕地號哭。
3. 小狗被主人遺棄後,發出凄厲的號哭聲。
組詞:號啕、號角、號令、哭泣、哭聲。
近義詞:痛哭、悲哭、嚎啕。
反義詞:歡笑、歡呼、笑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