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貌閱的意思、貌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貌閱的解釋

驗看人的面貌,以核實戶籍冊上登記的人數和年齡。這是 隋 唐 時為防止民間漏報戶口、隱瞞年齡以逃避賦役所采取的措施。《北史·裴蘊傳》:“時猶承 文帝 和平後,禁網疏闊,戶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猶詐為小,未至於老,已免租賦。 藴 歷為刺史,素知其情,因是條奏,皆令貌閲。若一人不實,則官司解職,鄉正、裡長皆遠流配。”《資治通鑒·陳長城公至德三年》:“ 隋 主命州縣大索貌閲。” 胡三省 注:“貌閲者,閲其貌以驗老小之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貌閱”是中國古代戶籍管理制度中的專有名詞,特指官府通過核對百姓相貌特征以确認戶籍信息的核查方式。該制度最早見于隋唐時期,在《隋書·食貨志》中記載隋文帝推行“大索貌閱”政策,要求官吏“閱其貌以驗老小之實”,即通過觀察百姓的體貌特征來驗證年齡、身份等戶籍登記内容的真實性。

從詞源結構分析,“貌”指容貌、體态特征,“閱”為檢視核查之意,二字組合形成行政術語,體現了古代通過生物特征辨識技術強化人口管理的實踐。據《唐六典》記載,唐代繼承此制,規定戶籍登記需“具注形狀,以為定簿”,要求官吏詳細記錄百姓的膚色、身高、面部特征等信息,作為賦稅征調的依據。

該制度在宋代發展為“五等丁産簿”,明代演變為“黃冊制度”,均保留相貌核驗的核心功能。現代學者研究指出,這種早期的人口識别系統雖存在技術局限,但為中央集權國家的賦役制度提供了重要保障,是古代行政管理科學化的典型例證(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貌閱”屬于曆史專業術語,現代漢語中已不作為常用詞彙使用,其概念價值主要體現在曆史學、法學研究領域。在《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中,該詞條釋義均結合具體曆史背景進行闡述,強調其作為封建國家治理工具的特殊屬性。

網絡擴展解釋

“貌閱”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境:

一、曆史制度層面的含義(主流解釋)

  1. 核心定義
    指隋唐時期政府為防止百姓漏報戶口、謊報年齡以逃避賦役,而采取的戶籍核查措施。官員需當面驗看百姓的面貌特征與年齡,核實戶籍登記的真實性。

  2. 實施背景與影響
    據《北史》記載,隋大業五年(609年),民部侍郎裴蘊因民間普遍存在“詐老、詐小”現象(如青壯年謊稱老幼以逃稅),提出“大索貌閱”政策。具體措施包括:

    • 地方官親自檢查百姓外貌與戶籍信息是否一緻
    • 若發現造假,相關官吏會被解職,裡正等基層人員流放
  3. 曆史意義
    此舉有效增加了國家控制的戶籍人口,擴大了賦稅來源,成為隋朝強化中央集權的重要手段。


二、可能的引申含義(少數語境)

在部分現代詞典中(如),被解釋為成語,形容“外表平凡但内涵深厚”。但該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屬于現代誤讀或引申,需謹慎使用。


資料來源說明

以上曆史制度解釋綜合自權威文獻記載,成語釋義參考自查字典網站。

别人正在浏覽...

白鯈辯絜草褐坼副從叔耽話道奧輀軒泛商流羽封父複育跗注幹鏚稾本攻說躬體怪迂冠場晦缺江流日下截至集管進富金谷酒風句型狂颷款謝斂收燎野龍團亂子鹿糲論救毛谷瞢暗蒙沖門坎甯奈朋邪憑結前後眼傾家破産晴哢情意邛崃坂氣焰嚣張起早挂晩驅鹽車日鑄阮鹹山父宿恩探花宴殢酒痛恻文行出處限式狎至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