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驗看人的面貌,以核實戶籍冊上登記的人數和年齡。這是 隋 唐 時為防止民間漏報戶口、隱瞞年齡以逃避賦役所采取的措施。《北史·裴蘊傳》:“時猶承 文帝 和平後,禁網疏闊,戶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猶詐為小,未至於老,已免租賦。 藴 歷為刺史,素知其情,因是條奏,皆令貌閲。若一人不實,則官司解職,鄉正、裡長皆遠流配。”《資治通鑒·陳長城公至德三年》:“ 隋 主命州縣大索貌閲。” 胡三省 注:“貌閲者,閲其貌以驗老小之實。”
“貌閱”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境:
核心定義
指隋唐時期政府為防止百姓漏報戶口、謊報年齡以逃避賦役,而采取的戶籍核查措施。官員需當面驗看百姓的面貌特征與年齡,核實戶籍登記的真實性。
實施背景與影響
據《北史》記載,隋大業五年(609年),民部侍郎裴蘊因民間普遍存在“詐老、詐小”現象(如青壯年謊稱老幼以逃稅),提出“大索貌閱”政策。具體措施包括:
曆史意義
此舉有效增加了國家控制的戶籍人口,擴大了賦稅來源,成為隋朝強化中央集權的重要手段。
在部分現代詞典中(如),被解釋為成語,形容“外表平凡但内涵深厚”。但該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屬于現代誤讀或引申,需謹慎使用。
以上曆史制度解釋綜合自權威文獻記載,成語釋義參考自查字典網站。
《貌閱》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審閱文章的外表、表面。通常用來形容人們評判一篇文章時過于注重外表而忽視實質内容的現象。
《貌閱》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貝”是上部首,表示貝殼,有關貝殼的事物;“見”是下部首,表示看、見的意思。整個詞共有10個筆畫。
《貌閱》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例如《史記》等古代著作。這個詞的用法源自人們對文學作品或文章的評價方式。當時人們在對待文章時往往過于注重文章的形式和外在形象,而忽視了文章的内容和内涵。
《貌閱》的繁體字為《貌閱》。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貌”字與現代大緻相同,但是“閱”字不同,古代的“閱”字在右上角加了一個“犬”字旁,叫做“犬篆旁”。古代寫作“豕”(豬)的字形比較接近“犬”,所以“閱”字的這個篆旁被稱為“犬篆旁”,表示“監視、看守”的意思。
1. 他對這篇文章的評價完全是個典型的《貌閱》,從來不關心文章的内容,隻看外表。
2. 我們應該避免陷入《貌閱》的陷阱,要更注重文章的本質。
1. 貌似: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實際上并非如此。
2. 貌合神離:外表看起來關系融洽,實際上心靈相隔甚遠。
3. 貝殼:海洋中生長的硬殼。
審美、外表、外觀、外貌
内涵、内容、深度、内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