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f] ——一般用在偏正複句中偏句的開頭,表示假設,相當于“要是”、“如果”,正句中常用“就”、“便”跟它相呼應
若是似都管看待我們時,并不敢怨怅。——《水浒傳》
他若是不去,我們就讓别人去
(1).如此,這樣。《儀禮·有司徹》:“司馬在羊鼎之東,二手執桃匕枋以挹湆,注于疏匕,若是者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唐 劉長卿 《北歸入至德州界偶逢洛陽鄰家李光宰》詩:“華髮相逢俱若是,故園秋草復如何?” 清 戴名世 《淩母嚴太安人壽序》:“夫達官貴人之名,果足以為親重乎?若是者,吾亦以為非是。”
(2).如果,如果是。《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若是財利雙關,自不必説。” 魯迅 《書信集·緻鄭振铎》:“書店股東若是商人,其弊在胡塗,若是智識者,又苦于太精明,這兩者都于進行有損。”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若是漢語 快速查詢。
“若是”是漢語中的連詞,常用于假設或條件關系的複句中,表示“如果”“假如”等含義,多用于書面語或較正式的語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若是”由“若”(表示假設)和“是”(判斷詞)組合而成,強調對某種假設情況的肯定性推斷。例如:
引導條件分句
“若是”通常位于句首,後接假設的條件,主句則說明結果。
與副詞搭配增強語氣
常與“便”“就”“則”等副詞呼應,強化邏輯關系。
詞語 | 語氣特點 | 使用場景 | 例句 |
---|---|---|---|
若是 | 書面化、較正式 | 強調假設的确定性 | 若是失敗,後果嚴重。 |
如果 | 通用、口語化 | 日常對話或書面 | 如果下雨,記得帶傘。 |
假如 | 假設性更強 | 虛構或極端情況 | 假如時光倒流,你會如何選擇? |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更準确地理解并運用“若是”一詞。在實際使用中,需結合語境選擇最合適的假設連詞。
《若是》是一個常用的成語,表示假如、如果的意思。常用于表示一種假設或推測的情況。
《若是》的部首是艸(草字頭部首),共有9個筆畫。
《若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山海經》中的一句話:“夫子聞之,未若是也。”該句中的“若是”用于指代某種假設或推測的情況。
《若是》的繁體字為「若是」。
古時候,《若是》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是「若是」。
1. 若是明天下雨,我們就取消郊遊計劃。
2. 他拍了拍頭說:“若是有空,我還想再來看看你們。”
3. 若是你不介意的話,我可以幫你一起完成這個任務。
若是可以與其他詞組成新的詞語,比如:
1. 若是夜晚(表示在夜晚的情況下)
2. 若是雨停(表示如果雨停下來的話)
3. 若是有空(表示如果有空閑時間)
若是的近義詞有:如果、假如、倘若
若是的反義詞為:不是、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