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若是的意思、若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若是的解釋

[if] ——一般用在偏正複句中偏句的開頭,表示假設,相當于“要是”、“如果”,正句中常用“就”、“便”跟它相呼應

若是似都管看待我們時,并不敢怨怅。——《水浒傳》

他若是不去,我們就讓别人去

詳細解釋

(1).如此,這樣。《儀禮·有司徹》:“司馬在羊鼎之東,二手執桃匕枋以挹湆,注于疏匕,若是者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唐 劉長卿 《北歸入至德州界偶逢洛陽鄰家李光宰》詩:“華髮相逢俱若是,故園秋草復如何?” 清 戴名世 《淩母嚴太安人壽序》:“夫達官貴人之名,果足以為親重乎?若是者,吾亦以為非是。”

(2).如果,如果是。《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若是財利雙關,自不必説。” 魯迅 《書信集·緻鄭振铎》:“書店股東若是商人,其弊在胡塗,若是智識者,又苦于太精明,這兩者都于進行有損。”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若是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若是”是現代漢語中常用的連詞性結構,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作為假設連詞使用時,“若是”由假設副詞“若”與判斷詞“是”複合而成,表示“如果這樣”的假設關系。其核心語義指向對某種條件或情況的設定,常出現在複句的前半部分引出假設前提,如:“若是明天下雨,運動會就延期舉行。”(引自《現代漢語虛詞例釋》)

二、語法特征 在句法結構中,“若是”具有雙重銜接功能:既承接前文指代的内容,又引導後續推斷結果。例如:“你說要節約用電,若是不關空調,這話豈不矛盾?”(引自《漢語語法分析手冊》)這種用法常見于口語交際中的邏輯論證,通過假設性反問加強語勢。

三、曆時演變 從古代漢語發展脈絡考察,“若是”最早見于《詩經》,作“如此”解,如《小雅·大東》中“若是之棘”。至唐宋時期逐漸演變為條件連詞,陸遊《老學庵筆記》載:“若是尋常百姓家,安得此等器物。”這種曆史演變軌迹在《古代漢語虛詞通釋》中有詳細考證。

四、語用功能 現代漢語中,“若是”多用于書面語體,在政論文、學術著作中常作為邏輯關聯詞。比較《人民日報》社論“若是脫離群衆基礎,任何改革都将成為空中樓閣”與日常口語“要是”的語體差異可知,該詞具有強化論證嚴謹性的修辭效果。

網絡擴展解釋

“若是”是漢語中的連詞,常用于假設或條件關系的複句中,表示“如果”“假如”等含義,多用于書面語或較正式的語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若是”由“若”(表示假設)和“是”(判斷詞)組合而成,強調對某種假設情況的肯定性推斷。例如:


二、語法功能

  1. 引導條件分句
    “若是”通常位于句首,後接假設的條件,主句則說明結果。

    • 若是你願意,我們可以合作。
    • 若是早知如此,我絕不會答應。
  2. 與副詞搭配增強語氣
    常與“便”“就”“則”等副詞呼應,強化邏輯關系。

    • 若是他不同意,我們便另尋辦法。
    • 若是沒有陽光,植物則無法生長。

三、與其他假設連詞的區别

詞語 語氣特點 使用場景 例句
若是 書面化、較正式 強調假設的确定性 若是失敗,後果嚴重。
如果 通用、口語化 日常對話或書面 如果下雨,記得帶傘。
假如 假設性更強 虛構或極端情況 假如時光倒流,你會如何選擇?

四、使用注意事項

  1. 避免與“是否”混淆
    “若是”表假設,而“是否”表疑問(如:你是否同意?)。
  2. 書面語傾向
    口語中更常用“如果”或“要是”,而“若是”多用于文章、演講等正式場合。
  3. 語境合理性
    需确保假設與結果之間存在邏輯關聯,例如:
    ❌ 若是他喜歡藍色,今天會下雨。
    ✅ 若是他喜歡藍色,應該會選這件衣服。

五、經典用例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更準确地理解并運用“若是”一詞。在實際使用中,需結合語境選擇最合適的假設連詞。

别人正在浏覽...

安子暴征把色碧楮鬓發撥不斷曹國舅嘈囐劖言讪語存立哒哒耽惑大早放民匪兕奉差幅練割地稱臣貢遺歸壽衣乎爾慧火火見箋布嚼齒交戛節葬記分驚魂不定進品津涯凱複空荒連旬鲈莼邏輯電路氀毼冥王盤桓髻青山白雲人氣壯膽粗绮組人次殺收設備聲入心通死不改悔貪騃讨本團窠錦讬咎外官宛結微意祥符缃節翔趨小娃遐嗣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