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向;所往。 唐 李正辭 《賦得白雲起封中》:“豈學無心出,東西任所從。” 唐 吳筠 《遊廬山五老峰》詩:“雲外聽猿鳥,煙中見杉松。自然符幽情,瀟灑愜所從。”
“所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基本含義:指隨從、從屬的人,強調地位或行動上的依附關系。
基本含義:表示“所向;所往”,即方向或目的地。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詩中的用法,可參考《全唐詩》等古籍文獻。
所從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所”和“從”兩個字組成。
所字的部首是戶,總筆畫數為8。所字古代寫法中戶的左邊還有一點,表示在房子裡,并且從這個點進入。
從字的部首是人,總筆畫數為4。從字在古代寫法中,人的右邊還有一點,表示在人的身上,表示人們相互遵守,相互依從。
所從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意為按照規定或者既定的路徑行動、遵循或依照某一事物、中間通過等等。
所從的繁體字為“所從”,由于繁體字的書寫較為複雜,現代一般使用簡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所字與從字的形态有所不同,但意義相近,并且仍然是由兩個字組成。
一些使用所從的例句有:
他所從事的工作需要很高的技術水平。
我們需按規定所從的路徑行動。
組詞中可以使用所從的有:
所從事、所從循、入所從事、依所從循等。
所從的近義詞包括:遵循、按照、依照、行動等。
所從的反義詞可以是:違背、不顧、不遵守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