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異,驚奇。《新唐書·吳兢傳》:“今封事,謗木比也。使所言是,有益於國;使所言非,無累於朝。陛下何遽加斥逐,以杜塞直言?道路流傳,相視怪愕。”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嘗有人於土中得一朽弊搗帛杵,不識,持歸以示鄰裡。大小聚觀,莫不怪愕,不知何物。”
“怪愕”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發音為guài è,由“怪”(奇怪、異樣)和“愕”(驚訝、吃驚)組成,表示因某事或某人感到奇怪且驚訝的心理狀态。
2. 詳細釋義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出乎意料的情境,例如:
4. 文獻例句
5. 近義與辨析
類似詞如“驚愕”(側重吃驚)、“詫異”(偏疑惑),而“怪愕”更強調“奇怪”與“驚訝”并存的狀态。
總結來說,“怪愕”適用于描述因反常事物引發的複雜情緒,兼具文學和口語表達功能。
怪愕(guài è)是一個形容詞,常用來描述令人感到奇怪和驚訝的事物或情況。怪指不尋常、離奇,愕指意外、驚訝。因此,怪愕表示對于某種異常或突發情況感到吃驚和不解。
怪愕的構成部分是“心”和“爻”。其中,“心”是指字的意義,表示與心理、情感等有關;“爻”用于表示字的音節部分。根據這兩個部首的組合,怪愕的拆分筆畫為7畫。
怪愕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語古代的詩詞之中。在古代文人筆下,常常描繪出一些離奇的景象和驚人的事物,因此出現了“怪愕”這個詞來形容這些情況。在繁體中,怪愕的寫法為「怪慟」。
在古代,怪愕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怪愕的古代寫法為「怪慟」,字形中間有一個“中”字旁,表示與中心、内部有關。這種寫法強調了人們對于奇特、異常事物的内心體驗與感受。
1. 看到他戴着一頂神秘的帽子,我感到非常怪愕。
2. 這件事情發生得太突然,讓我感到十分怪愕。
1. 怪異:形容具有奇異、不尋常特質的事物。
2. 驚訝:形容對于意外情況或出乎意料的事物感到驚訝。
3. 奇怪:形容與平常不同、不符合常規的事物,常帶有一定的負面含義。
1. 奇異:形容不同尋常、離奇的事物。
2. 異樣:形容與常态不同、異常的事物。
1. 正常:與異常、奇怪相對,表示符合常态、無異常情況。
2. 無異:與異常、不同相對,表示沒有什麼不同或突出之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