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kind of lucky grass] 古代傳說中的瑞草。又名“曆莢”
蓂曆(日曆。因蓂莢的更換而知日月,故稱);蓂靈(神話中的瑞木名)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瑞草。它每月從初一至十五,每日結一莢;從十六至月終,每日落一莢。所以從莢數多少,可以知道是何日。一名曆莢。《竹書紀年》卷上:“有草夾階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後,日落一莢,及晦而盡;月小,則一莢焦而不落。名曰蓂莢,一曰歷莢。” 晉 葛洪 《抱樸子·對俗》:“ 唐 堯 觀蓂莢以知月。” 唐 杜審言 《晦日宴遊》詩:“日晦隨蓂莢,春情著杏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聲》:“請問那幾種祥瑞?[屈指介] 河 出圖, 洛 出書……蓂莢發,芝草生。”
蓂莢(míng jiá),是中國古代文獻記載的一種傳說中的瑞草,又稱“曆莢”“蓂曆”。其釋義與文化内涵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蓂”為形聲字,從艸(草)冥聲;“莢”指豆科植物的果實。據《漢語大詞典》,“蓂莢”特指古代傳說中能昭示月曆的靈異植物。相傳該草每月初一開始每日生一莢,至十五日共生十五莢;十六日起每日落一莢,至月末落盡,以此标識日期(《漢語大詞典》第9卷,1992年)。
漢代班固記載:“蓂莢,樹名也。月一日生一莢,十五日畢;十六日落一莢……王者德政,則生于階下。”表明蓂莢被視為帝王德政的象征,其生長規律與月相契合(上海古籍出版社《白虎通疏證》)。
有“帝堯在位七十年,蓂莢生于階”的記述,将蓂莢與堯舜盛世關聯,強化其作為太平祥瑞的文化符號(齊魯書社《古本竹書紀年輯證》)。
現代學者認為蓂莢可能是古人基于現實植物(如豆科或蕨類)加以神化的産物。《植物古漢名圖考》推測其形态或與合歡、含羞草等晝開夜閉植物相關,古人借此特性附會曆法概念(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鑒》)。在文學作品中,蓂莢常代指時序更疊,如唐代徐彥伯《苑中遇雪》詩:“瓊樹留宸矚,璇花入睿詞……還如蓂莢發,應共歲時移。”
蓂莢傳說反映先民通過自然現象觀測時間的智慧,體現“天人感應”哲學思想。其作為文化意象,承載着古代對政治清明、天道有序的理想寄托,成為中華“祥瑞文化”的典型符號(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六卷)。
參考文獻來源(文獻無有效線上鍊接,标注紙質出版物信息):
“蓂莢”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瑞草,具有以下特點:
蓂莢(拼音:míng jiá)相傳為帝堯時期出現的神異植物,被視為祥瑞的象征。其名稱在古籍中也寫作“曆莢”,因其莢數變化可輔助紀日,故有“自然日曆”的功能。
蓂莢常出現在詩詞與典故中,象征吉祥或時間流逝。例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古籍原文或詩詞引用,可查閱《竹書紀年》《抱樸子》等文獻來源。
拜時悲悲戚戚不分伯仲彩電財運亨通澄爽沖豫誕敷丹筍殿負喋喋不休放恣防空洞犷橫詭説國刑蠱僞海術橫草不拏,豎草不拈華首回采緘翰簡則激波極打計無付之苦诤簾庑蓼莪禮檢立馬追駒理生流水行雲馬王菜夢熊之喜濃密鉛白秦客親賞求戰繞手人文塞職沙禽生菩薩瘮懔神龍是百的使鹿石牌樓耍玩屬詠痰盂逃反提親望禮琬液衛阙聞雞起舞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