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揮動旌節。《晉書·庾亮傳》:“加以陛下初在諒闇,先後親覽萬機,宣通外内,臣當其地,是以激節驅馳,不敢依違。”
“激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根據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基本釋義
指“揮動旌節”,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官員或使者的動作。例如《晉書·庾亮傳》記載:“臣當其地,是以激節驅馳,不敢依違。”此處“激節”表示官員履行職責時的莊重儀态。
字詞解析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積極、奮發向前的精神狀态”。此用法可能由“激”(激勵)和“節”(毅力)組合而成,但缺乏廣泛文獻佐證,需謹慎使用。
注:以上信息綜合了多個來源,其中古代釋義參考《晉書》及多部字書,現代引申義僅見于個别詞典。
“激節”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激發情緒或意志,鼓舞鬥志。指一個人在面臨困難或壓力時,能夠堅定信念,振奮精神,毫不動搖。
“激節”由“水”和“舌”兩個部首組成,它的拆分筆畫為11畫。
“激節”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最早見于《荀子·勸學》:“斷欲則立,激節則廉,動教則順。”在這裡,“激節”被用來指鼓勵人們堅守節操和道德準則。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鼓舞人們奮鬥的意思。
“激節”的繁體字為「激節」。
在古代漢字中,表示“激節”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考古發現的甲骨文和金文資料,可以知道其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是「激血」,表示勇往直前、奮發向前。
(1)他的演講激節人心,讓大家對未來充滿希望。
(2)困境并沒有擊垮他,反而激節了他的鬥志。
組詞:振奮激節、激節奮圖、激節不移。
近義詞:激勵、鼓舞、振作。
反義詞:動搖、頹廢、灰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