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nd out by inquiry, etc.;feel;worm] 經探聽、探查或探測後得知
(1).探測而知;刺探而知。《韓非子·難言》:“激急親近,探知人情,則以為譖而不讓。”《漢書·藝文志》:“故聖王必正曆數,以定三統服色之制,又以探知五星日月之會。”《後漢書·儒林傳上·楊倫》:“尚書奏 倫 探知密事,激以求直。”《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上:“探知 蓋蘇文 自恃知兵,謂中國無能讨,故違命。”
(2).猶言了解情況。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一:“偶一日謁至,典謁已通名,而 東坡 移時不出。欲留,則伺候頗倦;欲去,則業已達姓名。如是者久之, 東坡 始出,愧謝久候之意,且雲:適了些日課,失於探知。”
“探知”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àn zhī,其核心含義是通過主動探索、調查或探測來了解事物的真相或内情。以下是詳細解釋:
《後漢書·儒林傳》中“探知密事”一詞,體現了該詞在古代語境中既有“探索真相”的意圖,也隱含“刺探隱秘”的行為。
如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如“探究”“探查”),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獻。
探知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探索和了解某種事物的情況、内情或信息。它是由“探”和“知”兩個字組成。
探知的部首是手部的【扌】,筆畫數為11。
“探知”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晉策二》:“于是乎取女不辨辭讓于兵,女雖惡之猶歸歸見子物。吾受替女豈以此間己為列乎?熊、郤重幸,毀好事,以誘吾民,使無爰探知國法之具詳。”
在繁體字中,“探知”保留了相同的形态,沒有發生改變。
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古時候的“探”字寫作“撢”,字形上與現在相似,隻是下半部分有兩點水。而“知”字各朝代寫法稍有不同,早期有“矢口”形,漢隸時期寫成“知”,形态與現在相同。
他深入研究并探知了該領域的最新發展。
探索、知道、知識、知覺、知足、知音、知名、探察。
探索、調查、查明、了解、發現。
隱藏、隱匿、掩蓋、保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