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下午三时。
上晡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时间划分概念,属于十二时辰制中“申时”(约今15:00-17:00)的前半段,相当于现代时间的下午3点至4点之间。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晡”的本义
“晡”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申时食也”,指古人申时进餐的习俗。后引申为申时的代称,如《玉篇·日部》载:“晡,申时也。”
来源:《说文解字注》《玉篇》。
“上晡”的时段划分
汉代将申时细分为“上晡”“下晡”两段(见《汉书·天文志》)。上晡对应申时之初(约15:00-16:00),下晡则为申时之末(16:00-17:00)。此划分与日晷投影或漏刻计时相关,体现古代天文历法的精密性。
来源:《汉书·天文志》《中国古代计时仪器通论》。
史籍记载
《史记·天官书》载“旦至食,食至日昳,昳至晡,晡至下晡”,明确将“晡”与“下晡”并列,佐证时段细分。
来源:《史记·天官书》。
文学应用
杜甫《徐步》诗云:“荒庭日欲晡”,王维《赠吴官》亦有“上晡行饭下晡眠”之句,均以“晡”指申时,而“上晡”更强调具体时段。
来源:《杜诗详注》《王右丞集笺注》。
来源:《白虎通义疏证》。
“上晡”是古代申时(15:00-17:00)的前半段,承载了农耕文明的时间管理智慧与饮食文化特征。其定义需结合天文、历法、文献三重维度,是汉语时间词系统化的典型例证。
根据现有资料,“晡”是一个古代时间单位,读作“bū”,对应现代时间的申时,即下午3点至5点。在古汉语中,“上晡”可理解为:
具体时段划分
按照古代将时辰细分的习惯,“上晡”可能指申时的前半段(约下午3点至4点)。类似划分如“中日”指正午,“下晡”指申时后半段(4点至5点)。
词源解析
提示:由于该词现代使用极少,更多古籍用例需查阅《说文解字》《淮南子》等文献。当前解释主要基于传统时辰划分逻辑。
鳻鶞丙烯閟重部位蝉啼祠正蹈冰颠酒顶祝覩貌献飱丱覊管叔合蝉降骨介景矜愍谨容禁体诗开板孔鴈旷瀁拉闲两边厢琳璵柳緑六念鸾闺门分迷离扑朔弥流狃习庖娲瓶供桥松轻裴青苏骑驿染爱揉藉如醉如狂三木生拉活扯生意经申言水蓼税章疏条树同拔异贪强坛事彤珠尉承伟迹闱阃五际乌寺现成险俗细别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