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下午三时。
根据现有资料,“晡”是一个古代时间单位,读作“bū”,对应现代时间的申时,即下午3点至5点。在古汉语中,“上晡”可理解为:
具体时段划分
按照古代将时辰细分的习惯,“上晡”可能指申时的前半段(约下午3点至4点)。类似划分如“中日”指正午,“下晡”指申时后半段(4点至5点)。
词源解析
提示:由于该词现代使用极少,更多古籍用例需查阅《说文解字》《淮南子》等文献。当前解释主要基于传统时辰划分逻辑。
上晡(shàng bū)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午后、午间、中午。通常用来描述一天中午饭后到下午开始时的时间段。
上晡的部首是日(rì),总共有9个笔画。
上晡是一个古代的词语,在现代汉字中已经不常使用。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庄子·外物》这本古代文献中。这个词逐渐在古代文学作品和诗词中广泛使用。
上晡的繁体字为上晡(shàng dūn)。在繁体字中,字形稍有变化,但意思和读音保持一致。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上晡的字形可能会有所不同。由于书写形式的演变,古代的上晡可能会比现代字形更加草书或篆书风格。
1. 中午的阳光照在绿草地上,整个校园在上晡时分显得格外美丽。
2. 忙碌一上午后,他在上晡休息片刻,然后继续工作。
上晡没有常见的组词,因为它本身已经是一个词语。
中午、午间、午后
清晨、黄昏、夜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