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army and the people] 軍人和平民
兵士和人民;軍隊和百姓。 宋 範仲淹 《除樞密副使召赴阙陳讓狀》之四:“況自來帥臣,初至則衆多之言争陳利害於軍民蕃部之中,號令處置,頻有更改。”《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是日 桑維翰 與夫人在看街裡,觀着往來軍民。” 清 李漁 《奈何天·籌饷》:“悲喪敗,求安攘,歎軍民盡把雲霓望。”如: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軍民”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軍”(軍隊)和“民”(民衆)組成,指代軍隊與平民群體之間的關系。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軍人和平民,或軍隊與百姓的統稱。例如《三國演義》中“不恤軍民”即指不體恤軍人與百姓。
關系内涵
強調軍隊與民衆的緊密聯繫和相互依存,如“軍民團結如一人”體現了協作精神。
古代記載
宋代範仲淹曾提及“軍民蕃部”的治理問題(《除樞密副使召赴阙陳讓狀》),《古今小說》中也有“觀着往來軍民”的描述,均體現這一概念的早期使用。
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下常與“共建”結合,如“軍民共建文明街”,反映社會協作的實踐。
象征意義
常被用來比喻國家力量與群衆基礎的結合,如“軍民魚水情”強調情感紐帶。
治理視角
曆史文獻中多涉及軍政管理,如《三國演義》批評袁術“不恤軍民”導緻衆叛,揭示軍民關系對政權穩定的影響。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典故或現代應用案例,可參考《三國演義》《宋史》等文獻,或查閱、3、4的原始出處。
軍民是一個常見的中文詞彙,指的是軍隊和民衆。它包括“軍”和“民”兩個字,分别代表着軍隊和普通人民。
軍的部首是冖,部首筆畫數為2。民的部首是氏,部首筆畫數為4。
“軍”字最早來源于古代的戰争和軍事活動。在古代,國家需要有組織有紀律的軍隊來維護國家的安全,因此形成了軍隊這個概念。而“民”字則代表着普通的人民,即不屬于軍隊的平民。
在繁體字中,“軍”字的形狀為軍,而“民”字形狀保持不變。
在古漢字的寫法中,軍字的左側一般會加上“冫”,組成“冫軍”的形狀來表示軍隊。而“民”字則一般保持不變,隻是筆畫的書寫形式可能略有變化。
例句:
1. 軍民團結一心,共同抵禦外敵。
2. 軍民關系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組詞:
軍事、軍隊、民權、民主、平民、平民化
近義詞:
軍人、武裝力量、戎馬、國民
反義詞:
武裝分子、敵軍、敵方、敵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