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貪鼠竊”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áng tān shǔ qiè,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形容人貪婪且不擇手段,尤其用于貶斥敵人或卑鄙者的貪狠行為。其中,“狼”象征貪婪,“鼠竊”指偷竊,合起來比喻為滿足私欲而不擇手段的人。
核心意象
出處與典故
出自明代于謙的《出塞》詩:
“瓦刺窮胡真犬豕,敢向邊疆撓赤子。狼貪鼠竊去複來,不解偷生求速死。”
詩中借“狼貪鼠竊”諷刺外敵反複侵擾邊疆的貪婪卑鄙。
語法結構
若需更多例句或語境分析,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進一步拓展學習。
狼貪鼠竊是一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進行勾當、不義之事的行為。它指的是狼以貪婪為動機,竊取了鼠的東西,竊取其實際上不屬于自己的財物。
狼貪鼠竊的拆分部首為獰、貪、鼠、竊。它的筆畫分别為7、7、13、9。
狼貪鼠竊成語最早見于《前漢書·王莽傳》。此典故出自春秋時期,魯國有一位名叫管仲的相國,他留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哲學思想和治國智慧。而其中有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個狼偷取了鼠的谷物,而鼠卻無可奈何。因此,後人用這個典故來形容不義之人盜竊行為的心态和手段。
狼貪鼠竊的繁體寫法為「狼貪鼠竊」。
古時候漢字寫狼貪鼠竊的形式為「狼趥鼡竊」。
他整天對同事的辦公桌翻來覆去,真是狼貪鼠竊。
組詞有:狼狽、貪婪、鼠目寸光、竊取。
近義詞有:狼心狗肺、見利忘義、竊據、竊竊私語。
反義詞有:公正廉潔、光明磊落、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