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經久不愈的病。《莊子·人間世》:“上有大役,則 支離 以有常疾不受功。” 晉 王羲之 《雜帖五》:“足下常疾何如?不得近問,邑邑。”
(2).指久病者。《管子·幼官》:“養孤老,食常疾,收孤寡。”
常疾是漢語中一個偏書面化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代長期存在的疾病或身體缺陷。根據《漢語大辭典》對"常"與"疾"的釋義解析:
一、基本釋義
"常"取"恒久、經久"之義(《漢語大辭典·廣部》),"疾"指"身體機能異常狀态"(《漢語大辭典·疒部》)。組合後特指持續存在且難以根除的病症,如《後漢書·華佗傳》中"操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然此常疾,非旦夕可除",即描述曹操的頑固性頭痛。
二、詞素關聯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與"痼疾""宿疴"等詞互訓(《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現代醫學語境下更傾向用"慢性病"表述,如糖尿病、高血壓等需要長期管理的疾病。
三、相關詞彙
"痼疾"強調頑固難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宿疾"側重舊病反複(《辭海》網絡版),"沉疴"形容重病纏身(《新華成語詞典》),三者與"常疾"構成近義關聯詞群。
“常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經久不愈的疾病
指長期難以治愈的病症。例如《莊子·人間世》提到“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說明因長期患病而無法承擔勞役。晉代王羲之在書信中也用“足下常疾何如”詢問對方病情。
久病者(指人)
可代指長期患病的人。如《管子·幼官》記載“食常疾,收孤寡”,強調對久病者的供養。
補充說明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或文言文語境。其核心含義均圍繞“長期性”展開,既描述疾病狀态,也指代患病群體。需注意語境差異,避免與現代醫學術語混淆。
哀痛诏暗度金針闇沕白昌表舉壁畫筆紙殘逼崇軌辭狀錯訛大謬不然德薄底極抵宿泛拂符效割切公平合理官使圭角鼓脹鴻茫胡說白道見鬼儉簡谫谫簡椠交嘴家兄紀檢井底銀瓶鯨浪決渎看風色可搭窺釁袴襦曆史唯物主義麗玄命趾模子泥鰋飄暴鋪説敧缺搔掐賞擢殺禋時風説矮話邃茂太羹湯液鐵索橋頭梢自領亡故橡皮圖章詳玩脅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