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商舶的意思、商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商舶的解释

旧时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南齐书·蛮东南夷传论》:“商舶远届,委输南州。”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裴伷》:“数月之后,有商舶自远南至。” 宋 赵汝适 《诸蕃志·占城国》:“商舶到其国,即差官摺黑皮为策,书白字抄物数,监盘上岸,十取其二,外听交易。” 清 戴名世 《日本风土记》:“凡 中国 有商舶至,即遣小舡来詰何等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商舶"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从事海上贸易的大型船舶。根据《汉语大词典》,该词由"商"(商业)与"舶"(航海大船)组合而成,最早见于唐代文献,特指往来于中国与海外诸国之间的贸易船只。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舶"字从"舟"部,本义即为航海巨舰,《说文解字》注其"海中大船"的特性,与"商"结合后凸显其商业运输功能。

在权威典籍中,《中国航海史》记载,唐宋时期"商舶"多指获得官方许可的市舶船舶,需持有官府颁发的"公凭"进行海外贸易。这类船舶具有显著特征:载重量可达"五千料"(约300吨),设多层船舱,配备水密隔舱技术。明清时期该词内涵扩展,据《东西洋考》所述,既包含中国出海商船,也涵盖来自琉球、暹罗等国的贸易船只。

该词在近现代汉语中衍生出"海舶""番舶"等近义词,但语义侧重各有不同。《汉语近义词词典》特别指出,"商舶"强调官方认证的合法贸易属性,与民间走私的"私舶"形成制度性区别。现代考古发现印证,如泉州宋代沉船遗址出土的福船残骸,其结构特征与古籍记载的商舶形制高度吻合。

网络扩展解释

“商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1. 基本定义
    商舶指古代中外互市贸易的商船,是对从事跨国商业活动的船舶的通称。这一概念在历史文献中常出现,尤其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

  2. 历史文献出处

    • 《南齐书·蛮东南夷传论》记载:“商舶远届,委输南州”,描述商船远航至南方地区进行货物运输。
    • 唐代薛用弱《集异记·裴伷》提到:“有商舶自远南至”,说明商舶在唐代的跨国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3. 功能与特征
    商舶主要用于货物运输与贸易交换。例如宋代《诸蕃志》记载,商舶到达占城国时需缴纳关税,并接受官方监督交易。

  4. 词源与扩展
    该词由“商”(商业)和“舶”(大船)组合而成,强调其商业属性。部分现代解释(如)引申为“商业繁荣”的象征,但此用法较少见于权威历史文献。

  5. 权威性说明
    高权威来源(如汉典、查字典)均明确其核心含义为“中外互市商船”,未包含引申义。需注意部分低权威网页可能扩展解释,需结合历史语境判断。

商舶是古代海上贸易的核心载体,特指跨国商船,其定义以历史文献和权威辞书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安乐巾拔出白瑶班贺宝锳避言哆口崇阶充溢杵头的脰乌洞豁蛾封访闻罘罔富益公报私雠构厦贵系恒産滑出律槐江火作假告绛氛肩排见上帝精疎抉瑕摘衅胯子袴纨理性骂倨面料民仪偏提洽畅愆晴桥牌轻财重义青琐门倾谈青云独步取消宂僭三首六臂珊珊神閟深度身圭生物战沈鱼色誓众疏陈殊代娑罗林陶长天文钟伪局现代汉语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