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南齐书·蛮东南夷传论》:“商舶远届,委输南州。”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裴伷》:“数月之后,有商舶自远南至。” 宋 赵汝适 《诸蕃志·占城国》:“商舶到其国,即差官摺黑皮为策,书白字抄物数,监盘上岸,十取其二,外听交易。” 清 戴名世 《日本风土记》:“凡 中国 有商舶至,即遣小舡来詰何等货。”
“商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定义
商舶指古代中外互市贸易的商船,是对从事跨国商业活动的船舶的通称。这一概念在历史文献中常出现,尤其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
历史文献出处
功能与特征
商舶主要用于货物运输与贸易交换。例如宋代《诸蕃志》记载,商舶到达占城国时需缴纳关税,并接受官方监督交易。
词源与扩展
该词由“商”(商业)和“舶”(大船)组合而成,强调其商业属性。部分现代解释(如)引申为“商业繁荣”的象征,但此用法较少见于权威历史文献。
权威性说明
高权威来源(如汉典、查字典)均明确其核心含义为“中外互市商船”,未包含引申义。需注意部分低权威网页可能扩展解释,需结合历史语境判断。
商舶是古代海上贸易的核心载体,特指跨国商船,其定义以历史文献和权威辞书为准。
商舶(shāng bó)是指商业贸易和船舶运输的意思。商指商业、贸易的意思,舶指船舶、航运的意思。
商字的部首为:口,笔画数为:5。舶字的部首为:舟,笔画数为:11。
商舶这个词汇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礼·地官司马·司马》:“有商有舶,有刺有采。”这里的商指的是商贸,舶指的是船舶。现代汉语中,商舶指的是商业贸易和船舶运输。
商舶的繁体字是「商舶」,与简体字相同。
古代汉字中的商和舶的写法可能会有些差异,具体写法根据不同的古代文献和碑铭而有所变化。
1. 明朝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展示了中国商舶的辉煌。
2. 这家公司专门从事船舶运输和商业贸易。
商业、商贸、船舶、航运、商人、贸易、航海等。
商船、货船、商运、航运等。
军舶、军船、军事运输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