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笨遲鈍。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外篇三》:“吾十五六歲雖甚騃滞,而識趣則不離乎紙筆,性情則已近於史學。”
“騃滞”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騃”和“滞”二字組成,具體含義需結合兩字分析:
單字釋義
組合含義
二字連用可理解為“愚鈍呆闆,反應遲緩”,多用于形容人的神情、思維或動作的遲鈍狀态。例如:“他神情騃滞,似有心事。”
使用注意
若您是在特定文本中遇到此詞,建議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
騃滞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口語中,形容一個人愚笨、遲鈍或缺乏機智、反應慢。
騃滞的拆分部首是馬(mǎ)和才(cái),總共有14個筆畫。
騃滞的來源不是很明确,它可能是漢字簡化後的産物。繁體字形為愚滯。
在古代,騃滞的字形寫作愚滞,具體的字形可能略有不同。
他笨得像個騃滞,什麼都不懂。
騃想(ǎi xiǎng):愚蠢的想法。
遲鈍、愚笨、呆滞。
機智、聰明、敏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