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一種行文書寫格式。凡臣下奏章及一般文書中,遇及皇室、陵寝及天地等字樣,必于次行擡頭一格或二三格書寫,以示尊敬。《清會典事例·内閣·職掌》:“近來各省陳奏事件,凡本章摺奏内,恭載 乾隆 年間皇考諭旨與 嘉慶 年間所降諭旨一律擡寫,殊非敬謹之道。嗣後在京各衙門,各直省文武大臣,遇有陳奏事件,恭載 乾隆 年間皇考諭旨,首行俱用三擡。 嘉慶 年間,朕節次所降諭旨,首行俱用雙擡。”
“擡寫”是古代文書中的一種特殊書寫格式,主要用于表達對尊貴事物的敬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在官方奏章或文書中,遇到涉及皇室成員、陵墓、天地等尊稱時,需在下一行将相關詞語頂格或上移1-3格書寫,以示尊敬。例如,提及“皇帝”“太廟”等詞時,需換行并擡高位置。
字形與演變
“擡”是“擡”的異體字,本義為“舉高、扛起”,後引申為書寫時的格式調整。這一用法體現了古代通過文字排版表達等級觀念的傳統。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臣子呈遞的奏章、官方文書及禮儀性文本中,屬于封建禮制的一部分。現代已逐漸被簡化,但在研究古籍或曆史文獻時仍需注意此類格式。
相關成語與延伸
與“擡寫”相關的成語多圍繞書寫或表達形式,如“輕描淡寫”“能寫會算”等,但需注意這些成語并不直接關聯“擡寫”的敬格含義。
提示:若需具體古籍案例或更詳細的格式規範,可參考古代公文研究資料。
擡寫(tái xiě)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舉起來修改或書寫。它由“擡”和“寫”兩個字組成。
擡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台(丬),擡的總筆畫數為9畫。台字在擡字中作為聲旁部首,表示了該字的讀音。
擡寫這個詞語源自于古代的書寫習慣。在古代,人們用擡起來的書寫筆對紙張進行修改或書寫,所以後來演變成了擡寫這個詞,用來描述這個動作。
在繁體字中,擡寫的寫法是「擡寫」,字形上保留了台字的完整形态,寫字的部份加上了少許的筆劃。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人們使用毛筆,由上至下進行書寫,所以擡寫這個詞在古代的書寫形式是「擡寫」。
以下是擡寫這個詞語在句子中的例句:
1. 他擡寫了一封感謝信。
2. 這本書還需要擡寫幾處錯誤。
除了擡寫這個詞,還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提擡、舉擡、擡高等。
與擡寫意思相近的詞語有修改、修訂、更正等。
與擡寫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放棄、保持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