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蒙古語ula的音譯。鞋,靴。 元 高安道 《哨遍·皮匠說謊》套曲:“新靴子投至能夠完備,舊兀剌先磨了半截底。”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二折:“直等的蛇叫三聲狗拽車,蚊子穿着兀剌靴。”
(2).無力貌。 元 白樸 《梧桐雨》第四折:“悶打頦和衣卧倒,軟兀剌方纔睡着。” 明 湯顯祖 《牡丹亭·鬧殇》:“冷鬆鬆,軟兀剌四梢難動。”
(3).襯詞。猶兀良。 元 王伯成 《鬥鹌鹑·半世飄蓬》套曲:“醉醺醺無月不登樓,兀剌抵多少風雨替花愁。”
兀剌是漢語中一個多義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釋義:
源自蒙古語借詞,特指一種傳統靴履。元代文獻中常見,多用于描述北方遊牧民族的皮質長靴,其特點是質地厚實、鞋幫較高。例如:
《水浒傳》第七四回:“腳穿一雙皮得兀剌。”
《雍熙樂府·哨遍》:“歪裹剌頭,斜穿皮兀剌。”
此義項在明清白話小說中保留,後逐漸少用。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元語言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模拟物體摩擦、拖沓或松散狀态的聲音或形态。常見于方言或近代文學,例如:
《西遊記》第八十回:“腳穿一雙踢土兀剌的糙皮靴。”
《醒世姻緣傳》第五三回:“穿着兀剌靰鞡。”
此處“兀剌”形容靴履破舊松垮、行走時發出聲響的狀态。來源參考:《近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西遊記箋校》(中華書局)。
語源補充
“兀剌”作為鞋履義,源于蒙古語“ᠤᠯᠠᠭᠠᠲᠠᠢ”(ulaγatai),本意為“有底之鞋”,後融入漢語北方方言。拟聲用法則可能受滿語“ᡠᠯᠠ”(ula,意為松脫)影響,體現多民族語言交融現象。來源參考:《漢語外來詞詞典》(商務印書館)、《近代漢語詞彙研究》(語文出版社)。
“兀剌”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和來源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該詞源自蒙古語“ula”的音譯,指代鞋或靴子,常見于元代文學作品。例如元曲中多次出現“兀剌靴”的描述,如《漁樵記》提到“蚊子穿著兀剌靴”。這一用法在多個文獻中被反複提及,是其主要含義。
在元雜劇中,“兀剌”常作形容詞,表示虛弱或慵懶的狀态。例如《梧桐雨》中“軟兀剌方纔睡着”,明代《牡丹亭》也有“軟兀剌四梢難動”的用法。
在詩詞中,“兀剌”有時作為無實義的襯詞,類似“兀良”,用于調節韻律。如元曲《鬥鹌鹑》中“兀剌抵多少風雨替花愁”。
個别文獻提到“兀剌”有“勇猛”或“高聳”之意(如、2),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詞典和主流文獻,可能為誤傳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
建議優先參考前三種常見用法,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元曲選》或蒙古語相關詞源研究。
八輩子擺樣子跰編者案表演藝術逼裂兵蘭布種不足之處餐英晨曜楚山巫水登降多福督役罰點球防芽遏萌販客肥強封火哥倫比亞高原勾龍好意龢暖镮鑿唧唧啾啾津陽門九葩九儒十匄吉兇機要秘書厥逆看押口頭語筐子略節龍鳳帖率物甯内樸懦飄焉輕日欽賢館秋律軟懦入境問禁沈默寡言逝湍識微見幾厮傭酸箕棠溪天妃聽裝通穆頭迷托乘後車鄉壯崤函析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