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蒙古語ula的音譯。鞋,靴。 元 高安道 《哨遍·皮匠說謊》套曲:“新靴子投至能夠完備,舊兀剌先磨了半截底。”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二折:“直等的蛇叫三聲狗拽車,蚊子穿着兀剌靴。”
(2).無力貌。 元 白樸 《梧桐雨》第四折:“悶打頦和衣卧倒,軟兀剌方纔睡着。” 明 湯顯祖 《牡丹亭·鬧殇》:“冷鬆鬆,軟兀剌四梢難動。”
(3).襯詞。猶兀良。 元 王伯成 《鬥鹌鹑·半世飄蓬》套曲:“醉醺醺無月不登樓,兀剌抵多少風雨替花愁。”
“兀剌”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和來源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該詞源自蒙古語“ula”的音譯,指代鞋或靴子,常見于元代文學作品。例如元曲中多次出現“兀剌靴”的描述,如《漁樵記》提到“蚊子穿著兀剌靴”。這一用法在多個文獻中被反複提及,是其主要含義。
在元雜劇中,“兀剌”常作形容詞,表示虛弱或慵懶的狀态。例如《梧桐雨》中“軟兀剌方纔睡着”,明代《牡丹亭》也有“軟兀剌四梢難動”的用法。
在詩詞中,“兀剌”有時作為無實義的襯詞,類似“兀良”,用于調節韻律。如元曲《鬥鹌鹑》中“兀剌抵多少風雨替花愁”。
個别文獻提到“兀剌”有“勇猛”或“高聳”之意(如、2),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詞典和主流文獻,可能為誤傳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
建議優先參考前三種常見用法,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元曲選》或蒙古語相關詞源研究。
兀剌(wù là)是一個漢字詞語,其基本意思是指高大、壯實的樣子。具體含義有:
1. 形容高大、壯實的樣子。
2. 形容人或動物身材硬實、結實。
3. 形容花草叢生、茂盛。
兀剌的拆分部首是兀和剌,兀部表示頭蓋骨、頭皮,剌部表示剌刺。
兀剌的筆畫是15畫,其中兀部5畫,剌部是10畫。
兀剌這個詞來源較為複雜,它最初是用來形容波斯曲藝演員的形象和演出風格的。後來,逐漸演變為形容高大、壯實的樣子。
在繁體字中,兀剌的寫法是兀剌。
在古時候,兀部的寫法是“厄”,剌部的寫法是“刺”,兀剌的寫法是“厄刺”。由于字體演變和規範化進程,現代使用的是現代漢字的寫法。
一些典型的例句有:
1. 他的身材魁梧,兀剌異常。
2. 這座山上樹木茂盛,枝繁葉茂,兀剌無比。
兀剌的組詞有:
1. 兀剌硬實
2. 兀剌健碩
兀剌的近義詞有:高大、壯實、魁梧。
兀剌的反義詞有:瘦小、纖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