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平不陂,無往不複的意思、無平不陂,無往不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平不陂,無往不複的解釋

謂凡事沒有始終平直而不遇險阻的,沒有始終往前而不遇反複的。《易·泰》:“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 孔穎達 疏:“是初始平者,必将有險陂也;初始往者,必将有反復也。無有平而不陂,無有往而不復者。”《洪秀全演義》第十回:“弟已為足下起得一課,乃《泰》之三爻:‘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足下盡可無事。”

專業解析

“無平不陂,無往不複”是一則源自《周易·泰卦》的哲學成語,其核心含義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辯證規律。以下從語義解析、哲學内涵及文獻依據三方面展開闡釋:

  1. 語義解析

    該成語由兩組雙重否定結構構成:“無平不陂”指沒有絕對平坦而不傾斜的地勢,“無往不複”則指沒有一去不返的運動軌迹。其中“陂”讀作“bì”,《說文解字》釋為“坡者曰陂”,本義為傾斜的地形;“複”在《爾雅·釋言》中訓為“返也”,強調循環往複的特性。兩組短句通過否定之否定,強調對立面的相互轉化。

  2. 哲學内涵

    此語出自《周易·泰卦》九三爻辭:“無平不陂,無往不複,艱貞無咎。”《周易》以天地交泰為象,喻示陰陽二氣相互激蕩轉化的動态平衡。北宋理學家程頤在《易傳》中注解:“物理極而必反,泰極則否。”揭示盛衰相依、物極必反的規律,與道家“反者道之動”思想形成呼應。

  3. 文獻依據與曆史應用

    該成語自先秦典籍已見成熟運用。清代王夫之在《周易内傳》中強調其“動靜相涵”的辯證思維,近現代學者高亨在《周易古經今注》中将其歸納為“事物矛盾轉化之通則”。在實踐層面,古人常用于解釋朝代興衰(如《漢書·藝文志》論曆史周期)或個人際遇變遷(如蘇轼《前赤壁賦》的哲理闡發)。


參考資料

  1. 許慎《說文解字》坡地釋義
  2. 《爾雅》對複字的訓诂
  3. 朱熹《周易本義》泰卦注解
  4. 程頤《伊川易傳》
  5. 王夫之《周易内傳》辯證分析
  6.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矛盾轉化論

網絡擴展解釋

“無平不陂,無往不複”出自《周易·泰卦》九三爻辭,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體現辯證思想的重要表述。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出處與字義

  1. 原文出處
    源自《周易·泰卦》爻辭:“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複,艱貞無咎。”

    • “陂”(bēi):指斜坡、不平坦;
    • “複”:返回、反複。
  2. 直譯
    沒有永遠平坦而不遇斜坡的路,也沒有一直前進而不返回的情況。


二、哲學内涵

  1. 辯證思維
    強調事物的兩面性與動态變化:平坦與險阻、前進與反複相互依存,體現道家“物極必反”的辯證觀。
  2. 因果循環
    以“往”與“複”的關聯,揭示因果循環規律,如《周易》所言“初始往者必将有反複”。

三、應用與啟示

  1. 人生哲理
    順境中需警惕潛在危機,逆境中保持希望,如微博解讀“得意莫驕,失意莫餒”。
  2. 事物發展規律
    常用于描述自然、社會變化的必然性,如《洪秀全演義》引此句說明局勢的起伏。

四、延伸解讀

如需進一步了解《周易》原文或相關案例,可參考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暗室欺心飽飯寶思卑幼鄙讷避實就虛參贊大臣暢目躔結嗔視癡兒騃女鋤耨從動點除砥行凡人分流電阻分龍兵貢金勾哄估算骨炭含糊含孕後甲後竅環峙混說火華佼人接手急捷錦袍居安礦砂戀戀亂風梅幹菜銘述牌匣披裘負薪敲釘鑽腳青幹清鑒輕玉蘧車人工湖仁憫柔曼侍箕帚適身淑哲坍方貪刻踏鞒挑擔體統通寶同貌頽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