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麻竹的意思、沙麻竹的詳細解釋
沙麻竹的解釋
亦作“ 沙摩竹 ”。竹的一種。根蟠節大,幹厚實而堅,可削作弓弩,大者可作茅屋椽梁。《太平禦覽》卷九六三引 南朝 宋 沉懷遠 《南越志》:“沙麻竹,人削以為弓……或曰蘇麻竹,或曰麤麻竹。”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中:“沙摩竹, 桂 廣 皆植,大如盆碗。竹厚而空小,一人止擎一莖,堪為茆屋之椽梁也。其種者,釤其竿,每截二尺許,釘入土,不逾月而生根葉,明年長芽筍,不三載而為林。”
詞語分解
- 沙的解釋 沙 ā 非常細碎的石粒:沙子。沙石。風沙。沙塵。沙礫(沙和碎石塊)。沙漠。沙丘。沙灘。沙洲(江河裡由泥沙淤積成的陸地)。沙暴。沙浴。沙療。沙鷗(文學上指栖息岸邊沙地的鷗一類的水鳥)。 像沙的東西:沙糖
專業解析
沙麻竹(學名:Dendrocalamus brandisii)是禾本科(Poaceae)牡竹屬(Dendrocalamus)的大型叢生竹類植物,其名稱可從漢語構詞角度解析如下:
一、單字釋義(據《現代漢語詞典》)
- 沙
- 本義指細碎的石粒(如“沙子”),引申為“粗糙”“顆粒感”。此處形容竹稈表面密被糙毛,觸感粗粝如沙粒 。
- 麻
- 指麻類植物的纖維,具有“粗硬”“多紋理”特性。此處喻指竹稈縱棱顯著,或箨鞘質地堅韌如麻 。
- 竹
- 禾本科竹亞科植物的統稱,特征為稈中空、分節,泛指竹類 。
組合釋義:
“沙麻竹”之名直觀體現其稈表粗糙多毛、具縱棱紋理的形态特征,屬典型的“特征命名法”。
二、植物學特征與用途
- 形态特征
- 稈高可達20米,直徑10–15厘米,節間長30–45厘米,表面密被褐色糙毛(《中國竹類圖志》第142頁)。
- 箨鞘革質,背部具深色條紋及刺毛;箨葉反折,邊緣具纖毛(《中國植物志》第9卷第1冊)。
- 分布與生境
原産雲南南部及東南亞,多生于海拔500–1200米的熱帶河谷季雨林,喜濕熱環境(《雲南植物研究》第24卷)。
- 經濟價值
- 建材:稈壁厚實,抗彎強度高,用于建築腳手架、竹樓承重梁(《經濟竹類資源志》)。
- 造紙:纖維長寬比大,是優質紙漿原料(《中華造紙雜志》第38卷)。
三、權威文獻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 《中國竹類圖志》:易同培等,科學出版社,2018年。
- 《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Flora of China):科學出版社,2006年。
- 《雲南植物研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中華造紙雜志》:中國造紙學會,2019年。
(注:因部分文獻無公開電子鍊接,此處按學術規範标注來源;建議通過知網、國家圖書館平台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沙麻竹”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一種特定竹類植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别稱與詞源
- 該詞亦作“沙摩竹”“蘇麻竹”或“麤麻竹”,屬同音或形近異寫。
2.植物學特征
- 根莖特點:根部盤曲,竹節粗大,竹幹厚實堅硬。
- 形态描述:竹幹中空部分較小,直徑可達盆碗大小,適合作為建築用材。
3.主要用途
- 制作工具:因質地堅韌,可削制弓弩等武器。
- 建築材料:大型竹幹可用作茅屋的椽梁,具有較高的承重能力。
4.曆史文獻記載
- 南朝宋《南越志》提到“沙麻竹”被用作制弓材料;唐代劉恂《嶺表錄異》記載其廣泛種植于桂廣地區(今兩廣一帶),并描述其種植方法:截取二尺竹竿插入土中,三年即可成林。
5.生長特性
- 適應性強,生長迅速,適合亞熱帶地區栽培,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補充說明:
以上信息整合自詞典解釋及古籍引文。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分布或現代應用,建議參考植物學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寸三分帽子話保福寶鄰婢使不當家操江拆線朝拱抄擊齒牙為猾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抽藤條鋤治道砟電磁腚後跟低心東正教躲開煩冗功化絓絲貴踴裹糇谷子緩決晖暎家法驚恸曠窅勞籠連衣嫽妙麗色摟包沒飲門主默默無聞南榮配祀前緣僑居起頂棄疑人紀榮親上跻視學受茶順澤頌僖素揮碎玉零玑棠幹王魏頑軍烏有先生小镏子細大不逾斜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