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裹餱糧 ”。
“裹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析:
字面含義
指将幹糧(糇)用布包裹(裹)起來,便于攜帶。最初用于描述行軍或遠行時準備食物的行為()。
引申含義
比喻提前做好準備以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困難,即“防患未然”。例如《詩經·大雅·公劉》中記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描述周人先祖公劉帶領族人遷徙時準備物資的情景()。
文獻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後晉代幹寶在《晉紀總論》中也有引用,均指代攜帶幹糧的實用行為()。
軍事背景
古代軍隊出征時會“裹糇糧”,即包裹幹糧作為行軍儲備,逐漸演變為成語,強調未雨綢缪的重要性()。
方言保留
在湖南等地方言中仍保留“攜帶食物”的原意,但日常使用已較為罕見()。
成語化表達
現代多用于書面語或成語引用,強調“提前儲備”或“有備無患”的抽象概念,例如:“面對氣候變化,人類需裹糇而待。”()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詩經》相關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