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跟隨某個頭目專事谄媚奉承、助纣為虐的人。 郭澄清 《大刀記》開篇一:“每到這時, 白眼狼 就領着一些‘腚後跟’來到廟上,在院中敲鑼打鼓,鳴鞭放炮,又扭又唱。”
“腚後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因語境和來源不同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用法理解:
字面含義
根據,該詞由“腚”(臀部)和“後跟”(腳後跟)組成,字面形容“人或物緊跟在後面,緊密相連”,屬于中性描述。例如可指代緊隨其後的事物或人。
引申比喻義
在特定語境(如方言或文學作品)中,和提到該詞帶有貶義,指“跟隨頭目專事谄媚奉承、助纣為虐的人”。例如小說《大刀記》中,“腚後跟”被用來描述趨炎附勢的跟班。
注意:兩種解釋的差異可能源于詞義演變或方言用法。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用于文學或口語表達,需注意其潛在負面色彩。
“腚後跟”(dìng hòu gēn)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物的跟部特别骨瘦如柴、皮包骨的狀态。
“腚後跟”這個詞可以拆分為:“腚”和“後跟”。
“腚”的部首為“⺡”(⺡為“肉”的上面加一橫,即肉字底加一橫),總筆畫為11畫。
“後跟”的部首為“⻍”(⻍是“足”的形變,表示與腳有關的字),總筆畫為8畫。
“腚後跟”這個詞源于中國方言,主要在北方方言中使用。在南方,人們更常使用“骨瘦如柴”或“皮包骨”的表達來形容類似的狀态。
繁體字中,“腚後跟”可以寫作“腚後跟”。
古時候,“腚”這個字通常寫作“鼎”。由于字形簡化等原因,現代漢字寫法将其變為“腚”,用于表示骨瘦如柴的狀态。
1. 他因長期吃不飽飯,現在整個人都骨瘦如柴,腚後跟都沒幾根肉了。
2. 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他的身體變得非常健美,完全不再是腚後跟的狀态。
與“腚後跟”相關的詞彙有:腿蹼(tǔi zōng,青蛙的腳蹼)、腰酸背痛(yāo suān bèi tòng,腰和背部的疼痛感)、瘦骨嶙峋(shòu gǔ lín xún,形容人的骨頭非常突出)。
與“腚後跟”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骨瘦如柴、皮包骨、骨瘦如身、瘦骨嶙峋。
與“腚後跟”意思相反的詞語有:肉感十足、肉感豐滿、肉腿滿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