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驚悲痛。 漢 邯鄲淳 《曹娥碑》:“萬餘觀者填道,雲集路衢,泣淚掩涕,驚慟國都。”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公孫九娘》:“俘至 濟南 ,聞父被俘,驚慟而卒。”
“驚恸”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īng tòng,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指因極度震驚或突如其來的打擊而産生的悲痛情緒,常伴隨強烈的心理沖擊。例如,在得知親人離世或遭遇重大變故時,人們可能表現出“驚恸”之情。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多次出現:
近義詞包括“震驚”“悲痛”,反義詞如“平靜”“淡然”。多用于書面語境,強調事件突發性與情感強度的結合。
“驚恸”融合了“震驚”與“哀痛”的雙重含義,常用于描述因重大變故引發的強烈情感反應,兼具文學表達和日常書面的使用場景。
《驚恸》是一個形容詞,意指因突發事件、驚吓或恐懼而感到非常害怕和震驚。
拆分部首和筆畫:《驚恸》的拆分部首是心和亡,共有14個筆畫。
來源:《驚恸》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字義來自于《漢書·梁惠王傳》:“謹驚恸而身先,固怒拂而緻威。”另一種說法認為,“驚恸”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骈文·二段論文·類篇》中:“斯言周有事,因由生感,何必以然,即失驚恸者?”
繁體:在繁體中,一般将《驚恸》寫作「驚慄」。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驚恸”這個詞的字形略有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其字形是「驚慄」。
例句:他聽到窗外的一聲巨響,頓時感到驚恸萬分。
組詞:驚慌、恐懼、悚然、驚訝、震驚。
近義詞:驚懼、懼怕、害怕、吃驚、驚奇。
反義詞:鎮定、平靜、安詳、從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