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xecution ground] 〈方〉∶處決犯人的場所
(2) [battle field]∶戰場
指戰場。 元 關漢卿 《拜月亭》第二折:“眼前是殺場,刀劒明晃晃,士馬鬧荒荒。” 艾蕪 《左手行禮的兵士》:“趕快好了,又上殺場麼?沒那麼傻!”亦指行刑處決之地。
殺場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殺"和"場"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具有雙重含義:
一、戰場義項 指古代兩軍交戰的場所,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中。如唐代《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記載:"戰卒雄雄如虎豹,鐵騎骢骢足标塵,即向此間相逐戰,號令唯聞唱殺聲",生動描繪了古代殺場的慘烈場景。明代《水浒傳》第六十三回也有"堂堂卷地烏雲起,鐵騎強弓勢莫比。皂纛旗下咒念《天罡經》,繡鞍駒馬嘶殺場"的描述。
二、刑場義項 特指古代處決犯人的場所。馮夢龍《醒世恒言》中記載:"押付市曹殺場,刀剁處猶如虎咬,劍斫處好似狼吞",形象展現了古代刑場的肅殺氛圍。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八回亦有相關用例:"今日殺場準備,綁着犯由牌示衆"。
從構詞法分析,"殺"作為動詞性語素,與表示場所的"場"組合,構成偏正結構複合詞。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宋元時期使用頻率達到高峰,多用于話本小說和戲曲文本,明清時期逐漸被"戰場""法場"等新詞替代,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殺場”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該含義多用于地方方言,指執行死刑或處決犯人的特定地點。例如,美國德克薩斯州郊外曾有一處被稱為“殺場”的區域,真實處決行為在此發生。該用法在文學作品中也有體現,如艾蕪《左手行禮的兵士》中提到的“又上殺場麼?沒那麼傻!”。
這是更常見的含義,指兩軍交戰的場所,強調戰争的殘酷性。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作品或例句,可參考上述來源的完整内容。
贲門參加慘切餐霞漱瀣操翰成章癡笑愁愁帶擋代杖導纜器吊書子東山起鬥榫合縫鬥蟻鳳牋否決權服服帖帖浮飄祴樂扞拒耕畲冠绂果盤海學漢陰機好些好行紅契鴻術鴻崖後夷黃鐘椒花筵經水金鷄納霜狂孽拉攞老誠勞竭老實話陵遟輪彩羅緞廬山公漫地漫天蔓衍磨砺木龍毆詈潛替清眺三接署牋樹塞門思過司旌損神挑達投狹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