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署牋的意思、署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署牋的解釋

署名于章奏。《周書·窦熾傳》:“屬 隋文帝 初為相國,百官皆勸進。 熾 自以累代受恩,遂不肯署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署牋(shǔ jiān)是漢語古典文獻中的複合詞,由“署”和“牋”兩個單字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署”本義為“辦理公務的機關”,引申為“籤署、題寫”;而“牋”是古代公文或書信的泛稱,特指下級呈遞上級的文書,如《文心雕龍·書記》載“牋者,表也,表識其情也”。二字連用,“署牋”可解釋為在公文或書信上籤署姓名或批注意見,常見于古代行政文書流程,例如官員對奏章的批複。

從構詞法分析,“署牋”屬于動賓結構複合詞,強調動作與對象的關聯性。唐代李善注《文選》時提及“凡公牍必署,以明職守”,印證了該詞與古代職官制度的密切關系。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進一步指出,“牋”在漢代後逐漸與“箋”通用,多指代私人書信,但“署牋”仍保留公文屬性。

需注意的是,現代漢語中“署牋”已罕用,多見于研究古代文書制度的學術著作,如《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将其列為曆史行政術語。

網絡擴展解釋

“署牋”的正确寫法應為“署箋”(“牋”是“箋”的異體字),指在書信或文書上署名。根據搜索結果中的字義解析:

  1. 署:此處取“簽名”之意(如“署名”“籤署”),源自古代公文處理中的籤字确認動作。
  2. 箋:指信紙、文書或短小的書信,如“信箋”“便箋”。

組合釋義為:在信紙或文書上簽名,常見于古代公文往來或文人書信中。例如官員在奏折、公文上署名,文人雅士在詩文書信末尾題名等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艾青哀聲安翔百家姓辦道半恰避涼附炎並隣不頂事不徇私情蒼浪常檢呈訴從軍行單身漢涷泷發裝拊樂幹叩高蹻高壓脊告月勾萌犷語官下黑蒙蒙喝拳和神宏覆笏床赍敕輯洽九獻瘠義肥辭橛眼俊流蠦蜚魯雞旅思漫靡内逼餒鬼匿行徘徊花骈憐遷都青旻熱海收呵收貯輸款屬情陶遂推唱蛻故孳新惟有吳綿五正仙樂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