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頹。《後漢書·馮衍傳下》:“澄德化之陵遟兮,烈刑罰之峭峻。” 李賢 注:“陵遟言穨替也。”《後漢書·袁紹傳》:“ 漢 室陵遟,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二霸之後,寖以陵遟。”
根據現有資料,"陵遟"一詞可能存在字形差異或通假情況。結合搜索結果分析,推測其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該詞應作"陵遲",指逐漸衰敗、沒落之義,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表示社會風氣或政治秩序的逐漸敗壞。
文獻用例
《宋書·裴松之傳》載:"懼國俗陵頽,民風凋僞",其中"陵頽"與"陵遟"詞義相近,均指社會風俗的衰敗現象。
構詞解析
相關異體詞
存在"陵頽""陵夷"等相似詞彙,均含衰敗之意,如《新唐書》中"法制陵頽"等用法。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獲取更詳細訓诂信息。若涉及具體古籍解讀,需結合原文語境進一步分析。
《陵遟》是一個中文詞語,具有豐富的意義和文化内涵。下面将介紹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陵遟》由部首“阜”和“辶”組成。其中,“阜”表示“土堆”,而“辶”意為“走”。該字共有14個筆畫。
《陵遟》最初出現在古代文獻《詩經·衛風·公無乃雲》中。在古代,它常用來形容離别、離去或遙遠的人或事物。在繁體字中,陵遟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許多變體。在古時候,陵遟的寫法為“陸遟”,其中“陸”表示地面,“遟”表示耽擱。這個寫法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今的陵遟。
1. 長久的離别使我感到了陵遟之情。
2. 他的離去給我們帶來了陵遟的思緒。
1. 陵墓:指墓地或墳墓。
2. 陟陞:指晉升、升遷。
3. 逝遙:指人去世、去世的事實。
近義詞:遙遠、離别
反義詞:相聚、親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