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冠绂的意思、冠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冠绂的解釋

比喻仕宦。 宋 梅堯臣 《雪窦達觀禅師見寄依韻答》:“自緣冠紱累,未解 遠公 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冠绂是由“冠”與“绂”組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特指古代官員的禮冠與印绶,是身份與職權的象征符號。《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官員的冠服和印绶,借指仕宦”。具體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構詞本義 “冠”指禮制規定的官員首服,如《禮記·玉藻》載“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绂”原為系印絲帶,《說文解字》釋為“绶也”,後引申為官印代稱。二字組合後構成權力符號的完整意象,如《後漢書·輿服志》所述“冠绂相承,以章爵秩”。

二、功能演變 早期冠绂主要承擔禮儀功能,《周禮》記載不同等級的官員需佩戴對應規格的冠冕與绶帶。漢代起逐漸成為官僚體系的外顯标識,唐代三品以上官員佩紫绶金冠,宋元時期形成嚴格的車服制度,明清補服體系中仍保留冠绂元素。

三、文學意象 在古典文獻中,冠绂常被用作仕途的代稱。白居易《答崔侍郎錢舍人書》雲“脫卻冠绂,方得自在”,即以具象服飾表達抽象官職概念。司馬光《訓儉示康》強調“冠绂非榮,德義為貴”,則賦予其道德評判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冠绂”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需拆解分析其含義:

1. 字義解析

2. 組合含義 合指官員的冠冕與服飾配件,引申為:

3. 使用語境 多見于古籍,如:

“挂冠绂于神武,詠歸田于下邑”
(描述辭官歸隱場景,冠绂代指官職)

提示:該詞現代罕用,解讀時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若需更精準分析,建議提供完整句子或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暗寫蚌研不宜趁風使柁川芎出頭之日瓷仙聰叡村箫社鼓大吃大喝大序放任凡迹番然豐上鐘釜中生塵鬼計百端怙跋豗蹙谏路潔志進祝絶漠浚窺俊邁遽驿苦不堪言雷達兵兩程流箭滿面紅光模棱手男廁所内敏鳥服拟斥匏系捧角頩頰甹蘖俏俐瓊林玉樹窮遠癯辱桑管三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省闼贳廛識用手斧樹葉灘哥調三惑四通儒達士退燒頹怨委面鹹汁小販子小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