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崩塌。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任愷 既失權勢,不復自檢括。或謂 和嶠 曰:‘卿何以坐視 元裒 敗而不救?’ 和 曰:‘ 元裒 如 北夏門 ,拉攞自欲壞,非一木所能支。’” 宋 辛棄疾 《賀新郎》詞:“ 北夏門 高從拉攞,何事須人料理。”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台省·吏垣都谏被彈》:“而國體與垣規,拉攞壞盡,不可收拾矣。” 清 錢謙益 《題将相談兵圖為範司馬蔡将軍作》詩:“俯躬無乃問韜鈐,奮臂何當支拉攞。”
“拉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崩塌、摧折
該釋義源自古代文獻,如《世說新語》中記載:“元裒如北夏門,拉攞自欲壞,非一木所能支。” 宋代辛棄疾《賀新郎》詞中也有“北夏門高從拉攞”的描述,均以建築崩塌比喻事物或局勢的潰敗。明代沈德符的《野獲編》進一步用此詞形容制度崩壞。
拖延、拖拉
現代語境中,“拉攞”被解釋為行動遲緩、效率低下,如“形容做事慢吞吞”。此含義可能與“拉”的“拉扯”動作相關,引申為時間上的延宕。
注:拼音為lā luó(ㄌㄚ ㄌㄨㄛˊ),結構均為左右字形。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世說新語》《賀新郎》等原文。
《拉攞》(lā cuō)是一種粵語(廣東話)中常見的詞語,意為“拿來”、“給我”或“拿過來”。這個詞語在廣東和香港地區廣泛使用。
《拉攞》可以拆分為“扌”(手部部首)和“囗·攴”(囗是口部部首,攴是手部部首),其中“扌”有3畫,囗有3畫,攴有4畫,總共11畫。
《拉攞》一詞來源于粵語,是由漢字“拿”和“來”組合而成的。粵語中的“拿”音為“lā”,“來”音為“cuō ”,合成後就變成了“拉攞”。因為廣東地區主要使用粵語,所以這個詞語普遍流行于當地。
《拉攞》的繁體字為「拉拿」。
在古代,「拉攞」并不是一個常用的詞語,因此在古代文獻中并沒有相關記載。不過,相似的詞語如「拿來」或「取來」在古漢語中有多種詞組和形式來表達,以滿足不同的語境需求。
1. 你能幫我拉攞一下水杯嗎?
2. 老闆,快給我拉攞這份文件。
拉進、拉回、拉低、拉長、拉緊、拉開、拉扯。
拿來、拿去、拿過來、取來、取去、取過來。
放下、扔掉、留在、送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