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飄逸。 漢 張昶 《西嶽華山堂阙碑銘》:“郡國方士,自遠而至者,充巖塞崖。鄉邑巫覡,宗祀乎其中者,盈谷溢谿。鹹有浮飄之志,愉悅之色。”
(2).輕浮。 郭小川 《春暖花開》詩:“知心的人兒,莫錯怪我浮飄。”
浮飄(fú piāo)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在《現代漢語詞典》和《漢語大詞典》中具有雙重釋義:
一、形容詞詞性 釋義:形容事物狀态輕浮不穩重,含貶義色彩。多用于描述人的言行舉止缺乏根基,如“浮飄的作風容易導緻工作失誤”。《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指出該詞可引申為“根基不牢靠”的抽象概念,例如:“這種浮飄的學術觀點經不起推敲”。
二、名詞詞性 釋義:指漂浮于液體表面的物體。《漢語大詞典》收錄該用法特指“漁具中的浮标”,如宋代《漁具詠》記載“浮飄系絲綸,沉鈎待鯉鲫”,生動描繪了古代捕魚工具的使用場景。現代應用中亦指代水面漂浮物,如環境報告中“清理河道浮飄”的表述。
構詞解析:該詞由“浮”(漂浮)與“飄”(飄動)兩個動詞性語素并列組合,通過語義疊加産生“輕浮不實”和“水面漂浮物”雙重含義,符合漢語聯合式構詞法的特征。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将此類結構歸類為“同義複用型複合詞”。
方言應用:閩南語區保留古漢語用法,特指“風筝”的别稱。廈門大學《閩南方言大詞典》記載當地童謠“三月三,放浮飄”,印證了這一地域性語言現象。
“浮飄”是一個漢語詞彙,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飄逸灑脫的形态
指輕盈、灑脫的狀态,常見于古籍中的文學描寫。例如漢代張昶《西嶽華山堂阙碑銘》提到“鹹有浮飄之志,愉悅之色”,形容方士和巫覡超凡脫俗的氣質。
輕浮不沉穩的性格
現代用法中多含貶義,形容人言行不莊重。如郭小川《春暖花開》詩中的“莫錯怪我浮飄”,表達了對輕率态度的委婉批評。
補充說明
愛人好士奔波禀法並行篦頭待诏不羁之民慚負吹管春火淳緻聰明叡知觕窺大檢查滴流撲東嵎哆哩哆嗦發皇張大煩刻沸瀉感物谷蟊果餡兒黃參璜佩混戰薦福靜觀靜極思動謹終慎始砍砢棱節亮底龍氣陸玩無人梅天磨鈍木象女工滂溏軿馳漂兒青雲士親娘邛崃關秋禊上聲水宗疏嬾蜀險松口頹殘推出吞金頑癬微觀文匠小公務員枭狼渫惡稀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