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射時負責舉旗以示箭之中否。《文選·張衡<東京賦>》:“張大侯,制五正,設三乏,厞司旌。” 薛綜 注:“司旌,謂執旌司射,中當舉之。” 張銑 注:“乏,以皮革為之,令人隱於内,舉旌以指箭中不、高下。”
“司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司旌(拼音:sī jīng)指在習射活動中負責舉旗以示意箭是否射中目标的人。其職責是通過旗幟的升降或揮動,向參與者傳遞射箭結果的信號。
來源: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中的句子:“張大侯,制五正,設三乏,厞司旌。”
職能解析:
部分資料提到“司旌”可引申為“掌管權柄的人”(如),但此用法較少見,且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司旌”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射箭活動中的特定角色,強調其信號傳遞職能。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東京賦》原文及曆代注釋。
《司旌》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為sī jīng。它有着多種含義,主要與古代官職和儀式相關。下面将對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司旌》的拆分部首是“司”和“旌”,其中“司”是主導部首,表示官職,而“旌”則表示旗幟。該字共有11個筆畫。
《司旌》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秋官司旗》一書中,用來指代古代官員的旗幟。在古代中國,官員在執行職務時會懸挂旗幟,以示權威和身份。
《司旌》的繁體字為「司旌」,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司旌》的古代寫法為「史旌」,其中的“史”字與“司”字相通,表示官職,“旌”字的形狀稍有差異。
1. 秦始皇下令到京城舉行盛大儀式,以司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權威。
2. 在古代官場中,司旌的位置和數量代表了官員的地位和級别。
組詞: 司官、官旌、青旌司。
近義詞: 旌旗、旄旂。
反義詞: 民旗、民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