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立影壁。《論語·八佾》:“邦君樹塞門, 管氏 亦樹塞門…… 管氏 而知禮,孰不知禮?” 何晏 集解引 鄭玄 曰:“人君别内外,於門樹屏以蔽之。” 邢昺 疏:“此 孔子 又為或人説 管仲 不知禮之事也。邦君,諸侯也。屏謂之樹。人君别内外,於門樹屏以蔽塞之;大夫當以簾蔽其位耳。”亦省作“ 樹塞 ”。 晉 何劭 《贈張華》詩:“鎮俗在簡約,樹塞焉足摹?” 晉 葛洪 《抱樸子·逸民》:“樹塞反坫,三歸玉食……則有僭上洿濁之累。” 清 黃鷟來 《和陶<飲酒>》之十八:“ 仲父 脫纍囚,相門遂樹塞。”
“樹塞門”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和背景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根據《論語·八佾》記載,“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此處“樹塞門”指設立影壁(屏風),是古代禮制的一部分。
部分現代解釋(如)提到“樹塞門”指樹木堵塞門戶導緻無法通行,源于民間傳說:某富商因門前樹木過度生長而封閉大門。
“樹塞門”在經典文獻中主要指設立影壁的禮制行為,反映古代等級規範;而“樹木堵塞門戶”為衍生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論語》注疏或禮制研究資料。
《樹塞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用樹木堵住門,形容關門不讓人進入。在引申意義上,也可以表示阻礙和擋住。
《樹塞門》的拆分部首是木和門,其中木部首表示與樹木有關,門表示門戶。
樹:部首木,總筆畫數4
塞:部首土,總筆畫數13
門:部首門,總筆畫數8
《樹塞門》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外物》:“樹塞門者,其實若是者乎?”
《樹塞門》的繁體寫法為「樹塞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變化,因此《樹塞門》的古時候寫法略有差異,例如「樹塞門」可能寫作「樹塞闅」。
1. 我來晚了,門被樹塞住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