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emble with cold] 不由自主地哆嗦
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隻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魯迅《故鄉》
哆嗦,發抖。 魯迅 《呐喊·故鄉》:“﹝他﹞身上隻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詩刊》1978年第9期:“枯枝,寒風裡瑟索;衰草,積雪下呻吟。”
“瑟索”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è suǒ”,主要用于描述人因寒冷、恐懼或受驚等而身體蜷縮、發抖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瑟索指不由自主地哆嗦,通常與寒冷、驚恐等外界刺激有關。例如魯迅在《故鄉》中描寫:“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隻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
該詞在魯迅作品中多次出現,如《風筝》中寫道:“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着。”。這些用法凸顯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窘迫或脆弱。
現代漢語中,“瑟索”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表達,口語中更常用“發抖”“哆嗦”等詞替代。
瑟索是一個具有神秘感的詞彙,常用于形容探索、尋找、追尋等含義。它可以表示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渴望,亦有探索未知領域的意義。
瑟索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石和王,它的總筆畫數為22。
瑟索一詞源于古漢語,它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下】這篇文章中。它在《辭海》中被解釋為“探求、追尋”的意思。
瑟索的出現使得這個詞彙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探讨,并逐漸形成了“追尋”、“尋找”的代名詞。
在繁體中文中,瑟索的寫法為「瑟索」。繁體字給人們一種古典的感覺,更加突出了詞彙的神秘與浪漫。
在古代漢字中,瑟索的寫法稍有不同。它以「瑟」和「索」兩個字為基礎,「瑟」寫作「王三丕水」、「索」寫作「金糸」。
1. 他瑟索着未知的世界,探尋着生命的奧秘。
2. 她一直瑟索着愛的真谛,直到遇見了他。
1. 追尋:意為積極尋找和追求。
2. 探索:指對未知領域進行調查和探究。
3. 尋找:表示尋求、尋覓某個目标或物品。
4. 探求:指仔細尋求答案或解決方法。
1. 尋覓:指尋找、找尋。
2. 追根:表示追求事物本質或根源。
3. 探幽:意為尋求隱藏的事物或深層意義。
4. 搜尋:表示仔細查找或尋找。
1. 放棄:指放棄探索、尋找的行為。
2. 停滞:表示停止探求和發展。
3. 滿足:意為對現狀滿意,不再追求其他。
4. 閉塞:指沒有進一步發展和探索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