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吏榦的意思、吏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吏榦的解釋

見“ 吏幹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吏榦”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現多寫作“吏幹”,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吏榦”指處理政務的才幹,強調官員在行政管理、案件決斷等方面的能力。其中:

二、文獻用例

  1. 《左思别傳》記載:“思為人無吏榦而有文才”,說明西晉文學家左思雖文采出衆,但缺乏政務能力。
  2. 《隋書·郎茂傳》記載郎茂“性明敏,剖決無滞”,被評價為“以吏幹見稱”,體現其出色的政務處理能力。

三、異體字說明

“榦”與“幹”在表示“才幹”時互為通假,如《世說新語注》《隋書》等文獻中均存在兩種寫法混用的情況。

四、綜合釋義

該詞特指古代官員應具備的實務能力,與文學才華形成對比,常見于對曆史人物能力的評價語境中。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吏榦》的意思

《吏榦》(lì gǎn)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指的是官吏的清廉自持和恪守職責的行為。它描述了官吏以公正、廉潔的态度對待公務的精神。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吏榦》的偏旁部首是「口」和「木」。部首「口」表示與口有關的事物,「木」表示與樹木有關的事物。它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

《吏榦》該詞最早出現在《漢書·五行志》中,形狀較為複雜。繁體字為「吏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例如,《吏榦》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基本的意思和用法并沒有發生變化。

例句

1. 《左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夫君子,善用兵也;吏榦格于民者也。”意思是說,一個君子應該善于運用兵器并且總是以民衆的利益為出發點。

2. 在古代的文獻中,經常可以看到對于官吏的稱贊和贊美,例如《尚書大傳》中有這樣一句:“君不見,止德之圖,瞻彼旁啖,有吏gǎn乎?”這句話意味着,君子應該效仿這些清廉官吏的品質。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吏部、吏治、吏職、廉吏

近義詞:清官、廉潔、廉明

反義詞:貪官、腐敗、不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