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筭的意思、口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筭的解釋

見“ 口算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口筭(kǒu suàn)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人頭稅制度,特指向成年人口征收的賦稅,又稱“口賦”或“口錢”。其核心含義與征收方式如下:

一、基本釋義

口筭指按人口數量征收的稅賦,源于漢代賦稅制度:


二、曆史演變與特點

  1. 征收對象

    初為未成年人稅(7-14歲),後擴展至成年人。漢武帝時改為3歲起征,加重民衆負擔。

    來源:《漢舊儀》:“算民,年七歲以至十四歲出口錢……武帝複行三錢。”

  2. 稅額差異

    • 口錢:針對兒童,每人20錢(後增至23錢);
    • 算賦:針對15-56歲成人,每人120錢,商賈加倍。

      文獻參考:《後漢書·光武帝紀》注引《漢儀注》

  3. 社會影響

    因口筭需以貨币繳納,農民被迫賣糧換錢,受商人盤剝,成為漢代經濟矛盾焦點之一。


三、學術争議與辨析

部分學者認為“口筭”是口賦與算賦的合稱:


四、字源考據


結論

“口筭”是漢代人頭稅的統稱,其征收以年齡分層,反映古代政權對人口資源的直接控制。該制度加劇社會負擔,成為後世“丁稅”的雛形,對理解中國古代財稅史具有關鍵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口筭”一詞,經核查,目前權威詞典及文獻中暫未收錄該詞的具體釋義,可能存在以下情況:

  1. 輸入誤差
    可能是“口算”的筆誤。“口算”指不借助紙筆工具的心算或口頭計算,常用于數學教育領域(如兒童算術訓練)。

  2. 生僻或古語詞彙
    若确為“口筭”,需注意“筭”讀作suàn,本義為古代計算用的竹制籌策,與“算”通假。結合“口”字,或指某種口頭計算方式,但缺乏文獻佐證。

  3. 建議确認來源
    若該詞出自特定古籍、方言或專業領域,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進一步分析。

當前可參考的權威釋義僅限單字:

如需進一步幫助,請補充說明詞語出處或使用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闇幹白生生悲恻超超遲次翅鞘齒牙為猾春設出奇取勝單車打釺打旋子敵氛定疊定昆池兒戲飛撾風标公子負抱給使鈎鈎橫遏紅裳闳達紅撲撲诙噱胡蘆混充鍵槽奸訛降死簡省徑行直遂跨越爛旰氓家面見靡騁攮刀子披謝濮陽市七寶車清和遒古若乃樿栉升瓯滲坑失交手搖車水門汀肆宅太皥湠漫通腸米突襲玩耽向非巷子小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