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吳越的意思、吳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吳越的解釋

(1). 春秋 吳國 與 越國 的并稱。《國語·吳語》:“不修 方城 之内,踰諸夏而圖東國,三歲於 沮 汾 以服 吳 越 。”

(2). 吳 越 兩國時相攻伐,積怨殊深,因以比喻仇敵。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四:“當初指望做夫妻,誰知變成 吳 越 。” 元 關漢卿 《碧玉箫》曲:“休謊説,不索尋 吳 越 。喒,負心的教天滅。”《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我與你恩愛深重,教你穿在身上,恩将讎報,反成 吳 越 ?”

(3).指 春秋 吳 越 故地(今 江 浙 一帶)。 三國 魏 曹植 《責躬詩》:“甘赴 江 湘 ,奮戈 吳 越 。” 唐 李白 《夢遊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夢 吳 越 ,一夜飛度 鏡湖 月。” 清 方文 《宋遺民詠·龔聖予開》:“往來 吳 越 間,傷心舊宗社。”

(4). 五代 十國之一。始祖 錢镠 ,據有今 江蘇省 西南部、 浙江省 全部和 福建省 東北部,後降于 北宋 。《舊五代史·世襲傳二·錢鏐》:“ 梁祖 革命,以 鏐 為尚父、 吳越 國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吳越"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解釋:

一、字面釋義(地理與政權概念)

指中國古代長江下遊的吳地和越地,即今江蘇南部、上海及浙江北部地區。作為政權名稱,特指春秋時期的吳國與越國(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兩國相鄰但長期争戰,後越滅吳,故常并稱。

參見《漢語大詞典》"吳越"條釋義一;《古代漢語詞典》"吳"字條。

二、文化引申義(對立與融合)

因吳越兩國曆史恩怨,衍生出"敵對關系"或"矛盾雙方"的象征意義(如成語"吳越同舟"指對立者暫處困境而合作)。後隨文化交融,又成為江南地域文化的代稱,涵蓋語言(吳語)、藝術(吳越戲曲)等特征。

參見《漢語大詞典》"吳越同舟"條;《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吳越"條。

三、曆史專稱(五代十國)

指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國(907-978年),由錢镠建立,定都杭州,統治今浙江及蘇南、閩北部分區域。以興修水利、發展商貿著稱,是江南經濟文化的重要發展期。

參見《中國通史·五代十國卷》吳越國章節;《辭海》"吳越"條釋義三。


文獻參考依據: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修訂版)
  3.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4. 《中國通史》(白壽彜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第七版)

網絡擴展解釋

“吳越”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春秋時期的兩個國家

  1. 吳國與越國
    春秋時期,吳國(都城在今蘇州)和越國(都城在今紹興)是位于長江下遊的兩個諸侯國。兩國長期争霸,積怨頗深,如“吳越同舟”典故即源于此。

二、比喻仇敵或對立關系

  1. 象征敵對關系
    因吳越兩國曆史上的頻繁戰争,“吳越”常被用來比喻仇敵或對立雙方。例如元代關漢卿《碧玉箫》中“休謊說,不索尋吳越”即用此意。

三、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

  1. 吳越國(907-978年)
    五代十國之一,由錢镠建立,定都杭州。疆域包括今浙江全省、江蘇南部、福建東北部等地,後歸降北宋。

四、地理與文化概念

  1. 地域範圍
    廣義上指今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及江西東北部一帶,即傳統“江南”核心區。這一概念源于春秋吳越故地及五代吳越國疆域。
  2. 文化融合
    吳越地區雖曆史上分屬不同政權,但因地理相鄰、語言相通(“同音共律”),逐漸形成共同的文化特征,如江南水鄉、稻作文化等。

“吳越”既可指曆史上的國家、政權,也可代指江浙地區,或象征敵對關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更多細節可參考相關曆史文獻或地理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儤筵辨秩捕擄成規成文次骨擣衣石德能罰籌罰锾方袍客風行電擊鳳聲分色遘罹寒鴈昏天黑地姜原楗柅叫賣恝視瘠貶機不旋踵警備區寄食軍甲考掠況老兩情連綿不絕練染淩霜侯流轉稅陋風呂祖忙熱毛姬鬧社内酒碾坊凝冽儗屈陪列淺蹙乾瘦氣竭聲澌攘夷三牲五鼎深言實邊絁絹示滅絲窠探囊桃花雨洮汰秃顱聞過則喜邪說洗頸就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