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吳越的意思、吳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吳越的解釋

(1). 春秋 吳國 與 越國 的并稱。《國語·吳語》:“不修 方城 之内,踰諸夏而圖東國,三歲於 沮 汾 以服 吳 越 。”

(2). 吳 越 兩國時相攻伐,積怨殊深,因以比喻仇敵。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四:“當初指望做夫妻,誰知變成 吳 越 。” 元 關漢卿 《碧玉箫》曲:“休謊説,不索尋 吳 越 。喒,負心的教天滅。”《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我與你恩愛深重,教你穿在身上,恩将讎報,反成 吳 越 ?”

(3).指 春秋 吳 越 故地(今 江 浙 一帶)。 三國 魏 曹植 《責躬詩》:“甘赴 江 湘 ,奮戈 吳 越 。” 唐 李白 《夢遊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夢 吳 越 ,一夜飛度 鏡湖 月。” 清 方文 《宋遺民詠·龔聖予開》:“往來 吳 越 間,傷心舊宗社。”

(4). 五代 十國之一。始祖 錢镠 ,據有今 江蘇省 西南部、 浙江省 全部和 福建省 東北部,後降于 北宋 。《舊五代史·世襲傳二·錢鏐》:“ 梁祖 革命,以 鏐 為尚父、 吳越 國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吳越”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春秋時期的兩個國家

  1. 吳國與越國
    春秋時期,吳國(都城在今蘇州)和越國(都城在今紹興)是位于長江下遊的兩個諸侯國。兩國長期争霸,積怨頗深,如“吳越同舟”典故即源于此。

二、比喻仇敵或對立關系

  1. 象征敵對關系
    因吳越兩國曆史上的頻繁戰争,“吳越”常被用來比喻仇敵或對立雙方。例如元代關漢卿《碧玉箫》中“休謊說,不索尋吳越”即用此意。

三、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

  1. 吳越國(907-978年)
    五代十國之一,由錢镠建立,定都杭州。疆域包括今浙江全省、江蘇南部、福建東北部等地,後歸降北宋。

四、地理與文化概念

  1. 地域範圍
    廣義上指今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及江西東北部一帶,即傳統“江南”核心區。這一概念源于春秋吳越故地及五代吳越國疆域。
  2. 文化融合
    吳越地區雖曆史上分屬不同政權,但因地理相鄰、語言相通(“同音共律”),逐漸形成共同的文化特征,如江南水鄉、稻作文化等。

“吳越”既可指曆史上的國家、政權,也可代指江浙地區,或象征敵對關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更多細節可參考相關曆史文獻或地理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吳越

吳越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字詞彙,可以指代地理地區名稱,也可以指代曆史上的兩個國家。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吳 (部首:口,筆畫:6) 越 (部首:走,筆畫:12)

來源:

吳越的地理地區名稱最早見于《列子·湎與泾》一書中,用于泛指長江以南的地方。而吳越兩個國家的來源則源于中國古代曆史時期,指吳國和越國兩個獨立的國家。

繁體:

吳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吳越

例句:

1. 我們計劃明年去旅遊,打算一起探索吳越的古迹。

2. 這個傳統舞蹈展示了吳越文化的獨特魅力。

組詞:

吳越并沒有具體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已經是一個完整的詞彙。

近義詞:

吳越的近義詞包括:江浙、吳地、越地。

反義詞:

吳越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