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篩羅 ”。1.一種形似篩子的竹器。《朱子語類》卷一二一:“這箇似轉水車相似,隻撥轉機關子,他自是轉,連那上面磨子篩籮一齊都轉,自不費力。”
(2).指用篩籮篩東西。 後蜀 何光遠 《鑒誡錄·高僧論》:“莫怪狂言無次第,篩羅漸入麄中細。”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諸藥中,犀最難擣,必先鎊屑,乃入衆藥中擣之,衆藥篩羅已盡,而犀屑獨存。”
“篩籮”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基本定義
指一種形似篩子的竹制器具,用于分離顆粒或篩選物質。根據《朱子語類》記載,其結構類似水車,通過機關轉動實現篩選功能。
使用場景
常用于糧食加工或藥材處理。例如宋代歐陽修《歸田錄》提到,犀角需與其他藥材共同搗碎後,用篩籮分離出犀屑。
作為成語時,“篩籮”比喻對人或事物進行挑選、篩選,保留優秀部分。其含義源于工具的篩選功能,強調“去粗取精”的過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或方言用法,可參考《朱子語類》《歸田錄》等文獻。
《篩籮》(shāi lu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來篩選或過濾雜質的工具或器具。它通常由兩個部分組成: “篩”和“籮”。
“篩”字的部首為“竹”(zhú),它的總筆畫數為12。 “籮”字的部首為“竹”(zhú),它的總筆畫數為15。
《篩籮》兩個漢字的來源和繁體字形如下:
“篩”字來源于古代的分禾篩出雜草,引申為篩選、過濾的意義。繁體形為「篩」。
“籮”字來源于古代的用竹、木等制作的籃筐,用于裝載或過濾雜物。繁體形為「籮」。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一些差别。例如,“篩”字在古代寫法中,“竹”字的橫筆會畫成四個短豎,頂部為一個斜線。另外,“籮”字在古代寫法中,也有一些變化,如篆書中的形狀較為複雜。
1. 他用篩籮将米粒中的雜質篩出來。 2. 廚師用篩籮過濾面粉,以确保面粉的質量。 3. 她用篩籮輕輕地從花盆裡篩去泥土。
組詞:
- 篩子(shāi zi):篩子是指用于篩選的工具,與篩籮的功能相似。
- 篩選(shāi xuǎn):篩選指通過篩子或篩籮來過濾或挑選出符合條件的物品或數據的行為。
近義詞:
- 過濾:過濾指将液體、氣體或固體中的雜質分離或去除的行為,與篩選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反義詞:
- 混雜:混雜指的是雜亂無章地混合在一起,與篩選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