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緯書與《尚書中候》的合稱。亦為緯書的通稱。《後漢書·方術傳序》:“至乃《河》《洛》之文,龜龍之圖, 箕子 之術, 師曠 之書,緯候之部,鈐決之符,皆所以探抽冥賾,參驗人區,時有可聞者焉。” 李賢 注:“緯,七經緯也。候,《尚書中候》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正緯》:“夫六經彪炳,而緯候稠疊。” 明 宋濂 《唐思誠墓銘》:“相與辨諸子是非,凡九十種;餘及僻隱緯候之書,又數十家。” 清 何琇 《樵香小記·洛書》:“且神龜背負,經典無文,其説皆出于緯候。”參見“ 緯書 ”。
(2).谶緯之學。多指天象符瑞、占驗災異之術。《北齊書·宋景業傳》:“明《周易》,為陰陽緯候之學,兼明歷數。”《新五代史·楚世家·馬殷》:“ 師周 勇健豪俠,頗通緯候、兵書。”《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四年》:“帝閲 護 書記,有假託符命妄造異謀者,皆坐誅;唯得 庾季才 書兩紙,盛言緯候災祥,宜返政歸權,帝賜 季才 粟三百石,帛二百段,遷太中大夫。” 胡三省 注:“緯,謂七緯日月五星之行,失行則為災。候,謂月令七十二候,失節則為災。”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郭子興本姓陳》:“ 元 末有 陳某 者,不知何許人,精識緯候,知王氣在東南。”
“緯候”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後漢書》《資治通鑒》等文獻,或查閱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緯候,讀作"wěi hòu",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纟(纟是紡織品相關的部首)和侯(侯是表示人的部首)。所以,它的部首分别是纟和人。根據筆劃的數目,緯候的筆畫為10畫。
緯候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一開始是指官員、王子或貴族按照儀式排列成一列的樣子。後來,它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意思,表示按照規定的順序或者次序典禮性地所做的一些行動或活動。
在繁體字中,緯候的寫法為緯候。它們的字形基本相似,隻是繁體字的線條更加複雜。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緯候的表示方式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因為漢字的形狀和結構經過了演變和曆史的變革。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在古代文獻中查找相關的資料來了解其古時候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緯候的例句:
除了緯候,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語:
在意義上與緯候相反或相對的詞語是隨侯,表示不按照規定次序或儀式的行動。
總之,緯候是一個表示按照規定次序或典禮性地進行活動的詞語。它來源于古代漢語,拆分部首為纟和侯,具有10畫,并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略有不同。通過例句和相關詞語的介紹,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緯候這個詞的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