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削平。 晉 劉琨 《與段匹磾盟文》:“自今日既盟之後,皆盡忠竭節,以翦夷二寇。”《南史·梁紀下·元帝》:“以殘 楚 之地,抗拒六戎,一旅之卒,翦夷三叛,坦然大定,禦輦東歸。” 宋 梅堯臣 《依韻和烏程李著作·霅上》:“畫船載酒期君醉,已是無謀助翦夷。”
“翦夷”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ǎn yí,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指消滅外族侵略者或平定叛亂,恢複國家獨立與安甯。該詞最初源于《尚書·虞書·大禹谟》中的“翦夷伐賓,狄歸我心”,本義為剪除外族(夷狄),後引申為消除威脅國家安定的内外勢力。
“翦夷”融合了“剪除外患”與“平定内亂”的雙重含義,是體現古代華夏文明對外防禦與内部治理的典型詞彙。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其狹義(對抗外族)與廣義(消除威脅)的指向。
《翦夷》是指剪除、消滅異族。翦夷一詞在古代中國常用來指代對付入侵者或敵對民族的行為。
《翦夷》的部首是羽(yu),總筆畫數為17。
《翦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典籍《尚書大傳‧夏書‧虞夏傳》中,其中有一句話提到:“于夏後之世,殷民翦夷”,意為夏朝滅亡後,盛唐(商朝的後期國家)的人民消滅了入侵者。
《翦夷》的繁體字為“翦夷”,沒有特殊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改變,因此《翦夷》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寫法也有所變化。但總體上,字形較為保持穩定,沒有特别大的變化。
1. 他們用堅定的意志翦夷了入侵者。
2. 故事中的主人公帶領部隊翦夷了敵人。
1. 組詞:翦夷者、翦夷行動、翦夷計劃等。
2. 近義詞:消除、殲滅、消滅、剪除。
反義詞:保留、容忍、包容、接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