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色目的意思、色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色目的解釋

(1).種類名目。 唐 元稹 《彈奏劍南東川節度使狀》:“本判官及諸州刺史名銜,并所收色目,謹具如後。” 宋 陸遊 《監丞周公墓志銘》:“邑賦色目極繁,以入償出,不足者猶四萬緡,率苛征預借,苟逭吏責。”《清史稿·選舉志一》:“生員色目,曰廪膳生、增廣生、附生。”

(2).人品;身份。 唐 蔣防 《霍小玉傳》:“有一仙人,謫在下界,不邀財貨,但慕風流,如此色目,共 十郎 相當矣。”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民俗》:“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當時虞候聲諾,來尋這箇看郡王的人,是甚*********?”

(3).即榜花。科舉時代廷試及第中姓氏稀僻者。 宋 錢易 《南部新書》丙:“ 大中 以來,禮部放榜,歲取三二人姓氏稀僻者,謂之*********,亦謂之榜花。”

(4).作色而視。 宋 蘇轼 《張文定公墓志銘》:“昔 蕭英 、 劉六符 來, 仁宗 命二府置酒殿廬與語。 英 頗洩其情, 六符 色目之。 英 歸,竟以此得罪。”

(5).角色行當。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莊嶽委談下》:“蓋旦之色目,自 宋 已有之而未盛,至 元 雜劇多用妓樂,而變态紛紛矣。”

(6). 元 代稱 欽察 、 回回 、 唐兀 、 斡羅思 等外族諸姓為色目,地位次于 蒙古 ,優于漢人。《元史·選舉志一》:“ 蒙古 、*********作一榜;漢人、南人作一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色目"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含義:

一、詞源學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色目"原指「名目、種類」,如宋代文獻中已有「諸色目人」的表述,指代不同戶籍類别的群體。此用法源于古代戶籍制度對人群的分類管理需求,強調以身份特征劃分社會角色。

二、曆史專稱

元代政治文獻中,「色目人」特指西域及中亞歸附族群,包括回回、畏兀兒、唐兀等31個部族,地位次于蒙古人而高于漢人。這一概念體現了元代「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如《元典章》記載色目人可任副職官員,享有司法特權。

現代學術研究中,「色目」多用于分析元代社會結構,例如陳得芝在《元代色目人研究》中指出,該群體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承擔了重要的媒介作用。相關概念亦見于《中國曆史大辭典》,定義為「元代對西域諸族人的統稱」。


注:《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元史·百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元史論叢》第12輯;《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實際引用時建議補充具體出版信息及頁碼。

網絡擴展解釋

“色目”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隨曆史語境不同而變化。以下是綜合各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演變

  1. 種類/名目(唐代起) 指事物的類别或條目。例如唐代元稹在奏章中列舉“所收色目”,宋代陸遊也用于描述賦稅種類。

  2. 身份/人品(唐宋時期) 用于指人的身份或社會地位。如《霍小玉傳》中形容“仙人”的身份與十郎相當,宋代《東京夢華錄》提到通過服飾辨别職業身份。

  3. 科舉術語(宋代) 指科舉中榜上姓氏稀僻者,稱“榜花”。宋代錢易記載,禮部放榜時會特意錄取此類考生。


二、曆史專有概念

  1. 元代族群分類 元代将欽察、回回、唐兀等外族統稱“色目人”,地位次于蒙古人,高于漢人和南人。這一群體在政治、法律上享有特權。

三、其他語境含義

  1. 戲曲行當(明代) 明代胡應麟提及元雜劇中“旦”角的不同色目,反映角色類型的細分。

  2. 現代引申義(成語) 有現代詞典解釋為“隻看外表不重實質”,如查字典将其列為成語,但此用法未見于古代文獻。


“色目”一詞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其核心含義圍繞“分類”和“身份”展開,元代作為族群分類的用法最為人熟知。若需深入考證某一條目,可參考《資治通鑒》《元史》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撫使白帽邦比表畷碧羅天步曲倡儈長門充滿串演摧枯拉腐怠斁颠毛種種遞遞帝圖獨守空房恩愛發無不捷封疆大吏改筆高绛根追弓靴狗犀鬼誅酣洽號稱曷旦河廳華星秋月互卦恢博繭綢儉約襟懷灑落寄政具疏具題靠天闚盜老丫鸬鶿明公正道木墩乃昔篷篙破柴都輕裘緩辔丘疹欺诒散闆霜操歲陰俗忌天器同耆透汗文字緣詳觀缃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