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鹖鴠。古籍中的鳥名。又名寒號鳥。 清 趙翼 《途遇大雪》詩:“如曷旦鳥寒自號,比紇乾雀凍不語。”
曷旦(拼音:hé dàn)是古籍中記載的一種鳥類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古籍中的鳥名,即「鹖鴠」,又稱寒號鳥。需注意這裡的「寒號鳥」與現代生物學分類中的複齒鼯鼠(俗稱寒號鳥)不同,屬于古代文學中的意象化稱呼。
出處與用法
清代趙翼《途遇大雪》中曾用此詞:「如曷旦鳥寒自號,比紇乾雀凍不語」,通過對比不同鳥類在寒冷中的表現,增強詩句的意境。
綜合釋義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其含義與自然現象(如冬季嚴寒)相關聯,常作為比喻或象征。
注意事項:網絡解釋中可能将「曷旦」與「寒號鳥」直接等同,但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避免混淆古今異義。如需深入探究,可參考清代詩詞注釋或《本草綱目》等古籍中對鳥類名稱的考據。
《曷旦》是一個表示時間的詞語,用來指代一天的開始或者黎明時分。它常用來形容清晨時分的甯靜和美好。
《曷旦》的部首是曰,它是一個表示太陽的象形字。根據《康熙字典》,《曷旦》的總筆畫數為12。
《曷旦》源自古代文獻中的用語,比如《詩經》中就有使用。現代漢字中,簡化字為“曷”,繁體字為“曷旦”。
古代漢字寫法較為繁複,而《曷旦》也有着古代漢字的寫法。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不同,漢字的形狀更加複雜。由于篇幅限制,這裡不能詳細展示,建議查閱文獻了解更多信息。
1. 曷旦之美,令人陶醉。
2. 每當曷旦之時,鳥兒開始歌唱。
1. 曷旦之間
2. 曷旦朝夕
3. 曷旦晨光
1. 黎明
2. 清晨
3. 破曉
1. 日落
2. 黃昏
3. 深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