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鬼誅的意思、鬼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鬼誅的解釋

鬼神暗中誅戮。 唐 元稹 《謝恩賜告身衣服并借馬狀》:“發言感泣,指日誓心:苟無死節之誠,願受鬼誅之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鬼誅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文言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因罪孽深重而遭鬼神誅殺,強調天理報應的必然性。以下從語義、用法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一、語義解析

  1. 字義拆解

    • 鬼:泛指超自然的鬼神之力,象征天道或冥冥中的審判者。
    • 誅:本義為“讨伐”“殺戮”,引申為“懲罰”“天譴”。

      合成詞“鬼誅”即“鬼神之誅罰”,指非人力所能及的因果報應。

  2. 深層含義

    強調作惡者終将受到超自然力量的制裁,隱含儒家“天人感應”思想與道家“承負”觀念。如《論衡·禍虛》載:“惡人之命不短,善人之年不長……鬼誅之,非天乎?”說明其作為道德懲戒的象征意義。


二、用法與典籍例證

  1. 被動性懲罰

    多用于描述罪人遭天譴的下場,而非主動行為。

    例:

    《韓非子·内儲說下》:“其患在胥僮之谏厲公,與州侯之一言,而燕人浴矢也,鬼誅也。”

    (指奸臣終遭鬼神誅滅)

  2. 道德警示功能

    古代文獻常借“鬼誅”宣揚倫理秩序。如明代《警世通言》強調:“害人終害己,冤冤相報,難逃鬼誅。”


三、文化背景

“鬼誅”源于華夏傳統幽冥司法體系,與“陰譴”“天罰”等概念互通,反映古人以神道設教維護倫理的價值觀。其權威性建立在三大思想基礎上:

  1. 儒家: “天道福善禍淫”(《尚書·湯诰》);
  2. 道教: “承負說”(善惡報應累積于子孫);
  3. 民間信仰: 城隍、閻羅審判亡魂的體系。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鬼誅”為“鬼神誅戮”,引《韓非子》用例,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誅”字訓“讨也”,強調其裁決屬性,中華書局影印本。

  3. 《論衡校釋》(黃晖撰)

    分析漢代“鬼誅”與天人關系思想,中華書局。

  4. 《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

    系統闡釋幽冥懲罰體系,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部分現代釋義詞典可參考漢典等平台,但釋義需核驗紙質版辭書以确保準确性。)

網絡擴展解釋

“鬼誅”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鬼神對惡人的懲罰或報應,強調超自然力量對惡行的暗中制裁。

結構與詞義分析

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唐代元稹《謝恩賜告身衣服并借馬狀》:“苟無死節之誠,願受鬼誅之禍。”
此句意為:若沒有以死效忠的誠意,甘願遭受鬼神誅戮的災禍。多用于警示作惡者或強調因果報應的必然性。

補充說明

該詞亦為網絡小說《鬼誅》的标題,但此用法與成語本意無關,僅借詞為名。

如需進一步探讨文學用法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古籍或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衣會報寃崩漏補天柱地燀威讒訾朝益暮習逞暴赤心報國刺紙丹慊彈子窩搭飒答言多事之秋度日乏戹發煩房族粉白黛綠鲠戀貴同和聲禾雉堠鼓胡扯霸溜戒詩即景井岡山會師巨積慨怅考觀科鬥狂狡闚園兩腳規遼東鶴梅花障鳴瑟牧工目今撚金毗勇巧同造化謦欬卻生柔愞三舍生式型送解肅氣檀心擿觖通穆蛙鼓維城兀爾現成飯崄塞纖殺